所有的质朴,我都喜欢。

随着阅历的增长,经历的事接触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有时候静下来,哪怕是片刻,脑子里不外乎也就是人和事。如此一来,多少都会有对各种人有一些比较和思考。

有时候脑子里会像播放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面孔在脑子里划过。同事、老板、亲人、合伙人、合作伙伴、同学等等,但是一张面孔连系到另外几张面孔,像神经网络一般发散加速播放的时候,总是惊恐的强制暂停。形形色色的人,与之发生大大小小的事,如果真要连系起来,确实感觉有些疲劳和恐惧。正如微信的备注一样,起初是交集不多的人加了好友,既然加了微信,那就略带神经质的确认一下姓名,然后备注上,这样的通讯录看上去就比较舒服了。但是随着好友的增长速度大幅提升,连确认一下姓名的预期都没有,也就懒得再去备注真名了,往往只是在奇形怪状的昵称前做一些标记也就罢了,所以打开通讯录的时候面部表情往往会有点僵硬。

当下社会,人们喜欢以拓展人脉为生存要素之一,以认识牛人为炫耀资本。互联网的渗透正好加速了这样的诉求,名利场上稍微带点边的说过几句话了,打个招呼了最起码得加个微信吧。交集小的交集大的一个个体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当面嘘寒问暖,朋友圈里却冷热不一,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到底是真是假。起初还会偷窥一下朋友圈,看看对方是否把之间删除了,现在早已无所谓,甚至都打算“退圈保平安”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版本的星座说,说是天秤座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处理起来是冰火两重天,对于喜欢的人总是乐呵乐呵,对于不喜欢的人总是习惯性的忽略。异教徒认为,这绝对是真理。只是有些时候并没法任由自己的性子,或许跟责任有关。如果真能任性的,其实更加希望可以少接触一些人,少认识一些人,别主动找上来,异教徒也不会主动找上去。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认知里,几个人就足够了,当然这确实是不太可能。

如果说不期望认识更多的人是因为真假难辨疲于应对的话,那么“好坏”的分辨就是更难了。有些时候所谓的“好坏”绝大部分是第一印象,第一眼看上去不太合自己的胃口,ok!直接选择性忽略。往往在没有利害关系的前提下,这样的定论倒也无妨,至少清静的感官体验一定强于喧嚣嘈杂。但是偏偏有利害关系的话,上来就是一个“no”的标签,确实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往后的交集会带着抵触心理接触,不仅有违意愿,也达到不了目标。

但是,所谓的“坏”就真的是“坏”了吗?所谓的“好”又真的是“好”了吗?

显然不是!

即使是恶贯满盈的罪犯也有对家人柔软的一面,即使是口碑颇好的善人保不齐也会职场上突发冷箭。或许还真就有且只有因为“利益”了,让所谓的“好坏”确实真假难辨,那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自然而然也是一个变量了,所谓的“好坏”无非就是因为场景不同而与之对应的变量了。

是啊,原本腹稿里是想要表达,好歹家人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之少相对要质朴一些,没有污染一些吧。但是,事实上也并不尽然。这些年,让人三观不断刷新的事件不仅仅只出现在电视解决纠纷的节目里,其实身边也常有发生。但是也确实不能忽略身边也有质朴的情感,真诚的热爱,纯粹的喜欢,浓烈的爱情,这些在异教徒看来是存在的,但是确实不多。需要仔细寻觅发现,依旧能够找到。

因为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也跟异教徒一样有着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判断,有些或许观点结论鲜明,有些或许还有些模糊,正因为如此,往往出于某种利益保护,把最质朴的情感给隐藏了。正如南京徐老太事件一样,路人单纯的想去搀扶,不料被老太讹了一把。似乎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断的掩藏自己最初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吃亏。其实也和小时候被父母们教育“枪打出头鸟”是一样的,越是出头越容易吃亏,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傻很天真,也同样越容易吃亏。所以,所谓社会复杂,在这一刻似乎可以总结出来了!人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往往是出于利益保护,流于表面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到真正触及利益环节了,所有的印象都有可能颠覆。

而异教徒不喜欢虚情假意,也确实能理解这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毕竟越是功利社会,越是没有人愿意“吃亏”。但是,纵然全世界都将自己的情感掩藏的很深,也依旧坚信人和人之间依旧有最质朴的情感。

因为所有的质朴,我都喜欢。

最美不过人性的从容

其实是放不下的,只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的都能得偿所愿的。当生活又逐渐恢复昔日的平静,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喝茶看书放慢节奏,冥想思考。慢慢的,慢慢的,似乎从这“庸俗”的时光里又明白了一些什么。或许这么说,显得多少有些矫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静下来思考,即使尝试着慢下来,也一直身在惯性中。

有时候“慢”才是快!

有次骑车,罡哥哥说过一句话,异教徒记忆犹新的同时也大为赞同!他说,人们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对于各种事物的决策或者行动都来不及思考,自然而然也就显得轻浮和浅薄了。

确实如此!不仅轻浮和浅薄,就连身边美好的事物都只会擦身而过,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后悔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错过了那个!

“二十多岁,迷茫又着急。想要房子想要汽车,想要旅行想要高品质生活。阅历尚浅却要窥觑整个世界,那么浮躁却想看透生活。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认真读一篇文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坚韧一些,勇敢前进。”摘自新浪微博。

这篇段子相信看到过的人应该不少!我们因为互联网的使用率较高,理应是接受了不少关于“浮躁”一词的相关信息。确实不少人嘴上也是经常在说社会的浮躁,尤其是看见一些极端负面新闻的时候,但是转个身依旧走上这样重复的道路。生活节奏快其实可以理解,人们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往往追求只有更快一些,因为才能给自己腾出一些时间来或者走在别人的前面,正是所谓的“跟上社会的步伐”。但却不曾思考自己,当下的能力和阅历是否允许盲目的追逐和跟从。所以这必然会产生一种矛盾。那便是后劲不足的无奈与不得不更快更迅速之间的矛盾!

所以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会如此广泛的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其实是有必然原因的。因为人们对于“成功”和美好的渴望,需要有东西来激励;面对挫折和困难到时候,需要安慰,不过尔尔。

但似乎很多人并未发现,“慢”才是最快的。没有思考便盲目的撞到南墙撞西墙,然后告诉自己别人都是这样的,趁年轻就要多试错,“我年轻我无悔!”。看似青春活力,但效率并不高。精神麻药一开始效果自然是好的,但时间久了,药性就会皮了,那么不得不找其他的麻药,周而复始,又或者把希望寄托于其他地方。

并不是说年轻人就可以不努力不勤奋!努力勤奋这是最起码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非要把努力和勤奋的结果直接和所谓的“成功”连系在一起,捉急的非要今天努力明天就要有回报,没有沉淀没有总结,这样的诉求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投机,不过倒也符合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意识形态。

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行真能

坦白说,并不太甘心面对这一点。之前尝试过2次“创业小实验”都失败后,心里闪现过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去面对它,依旧带着点“我行我能”就一定能行的态度,所以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把原因很多都放在了主观上,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拼搏。但事实在客观层面,要寄托于这几次所谓的创业能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务!

这其实就是再典型不过的盲目从众了。当然从众也不会是主要原因,但是基于有这样的意识,那么随便一个触发条件就会变成诱因了。本质上,那是因为在环境和自身跃跃欲试的影响下,失去了判断能力,用更多的臆测和猜想成为了驱动力。

其实现在仔细回想,最大的反馈应该来一个兄弟,一个异教徒唯一崇拜的人。他,70年代人,父辈从90年初就开设来包装厂,应该来说是彻彻底底的富二代了。他本人虽然把老师当成老屎,但是动手和专研能力极强,完全由兴趣驱动。自学无线电和机械,在00年代已经在江浙一带造纸厂出名,专修德国海德堡的机器。异教徒也亲眼目睹过不少厂长直接带着现金来找他。但他现在开着单车行,每日与车友们厮混,显然就是一派“颓废”和“不思进取”的态势。他显然不笨,甚至比不少人聪明的多,还有家庭背景,70年代的人也是机会最多的一代,但结果并没有顺理成章的出人头地。这样巨大的反差,自然让异教徒不理解了,他为什么就没有成为特种机修修理或者进口机械的行业大咖呢?!

或许人各有志吧,但这并不能作为万金油一样的解释。自然或许也有一些他并没有说的缘由在,但事实就是在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并没有“真行真能”。

那现在更多的普通人呢?如果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要比别人聪明一大截,那显然是讽刺的话,这样的言论多少就有些戾气,不过并不是个个都能所谓的“成功”这也确实是事实。

理解万岁

这口号听到太多回了!但有时候越熟悉的东西却不一定会去尝试着真正的理解。人对人,人对事物,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经历,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多样的,所以答案也各不相同。但确实不少人明明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人,却偏偏误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他们没法理解!在抱怨其他人和事的时候,其实潜台词就是“我是这样的,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

但又不可否认“理解”确实很难!所以才有来“理解万岁”!那是多么的激动和振奋人心啊!能听到这句话,得有2个必然条件。

第一个是是否愿意来理解。有些人天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也有人天生就考虑到别人,但只是习惯性的避让和不明缘由的妥协。自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人,总归是都不曾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因为本质上就是不愿意来理解。

第二个便是能否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要去理解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背后是需要足够或者对等的沉淀,可能涉及到知识面、阅历,也有可能是社会经验或者风俗礼教,更难的是还要同时兼顾情绪、感情或者其他因素。

理解是一门大学问,真能准确的看待人和事,那必然意味着已经有不少沉淀。但具备理解能力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少了很多戾气!不会因为无知导致盲目的决策或者判断,身边自然地平添了更多美好!

独立的人格

现在很多资讯报道都会描述到90后、95后是彰显个性的一代,他们确实是很“个性”,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些可能是哗众取宠,有些只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但至少他们愿意表达出来!

但不仅仅是90、95后的人,其实单有想法会表达也是不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缺少并且在不断完善个人的识别、认知和判断、执行的体系,即人格。所以最通俗的描述就是在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很多言行都是欠考虑或者错误的!但我们又都在以各种形式的长大,最终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

这里也很荣幸和一个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他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三个部分,“知我、真我、超我”。六个字把人生站在成长的角度上分成三个阶段,甚是精妙!

“知我”,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确实异教徒也有发现,很多人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其实对自己却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答不上来。

也有人其实不愿意承认对自己的一无所知,便会给自己扣上各种标签;或者又害怕掉队陷入孤独,便盲目的跟从何妥协,他们都误以为或者心不甘情情不愿的把环境告诉他们的结果当作自己想要的东西。

“真我”,做自己!在自我认知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后,在已知的部分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那便是“真我”。那是一种很通透的感觉,不变扭,不自我矛盾,也不会后悔!因为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事物的判断就会产生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便不会盲从。

对于这点,异教徒感受很深。显然自己还没完成对自己的彻底认知,但是在已知的部分里享受自由的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快感!对于那些误以为对自己了解的人而言,其实勉为其难的接受和妥协,迟早会产生一些“内耗”,这对于异教徒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

“超我”,超越自我。在已有的认知部分之外,尝试突破自己!类似挑战自我的意思!可能是在意志力或者行动力上等各种纬度。

人格,虽然依稀是记得初中的课本里是出现过这个词语,但实际上对这个词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自己逐渐总结出来这么一个东西,也是写文章的时候查了百度,“哦!原来这就是人格!”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完善的认知判断体系,是人和人本质上的差异所在,它又落地到性格、三观、兴趣爱好等等。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慢慢从封闭到世界走出来,随着环境影响下的微妙变化,人和人的差异自然逐渐的产生了。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慢慢到完善和健全,它太过于抽象,但又真实存在。它的存在与否,对于每个社会个体自身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写在最后

事实上这篇文章似乎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达到位,以至于不得不回炉再造!因为出发点本来就有问题!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尚不足以来支撑这样的话题!自然而然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没法酣畅淋漓!其实对于一个未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从容”还只能仅仅是一个愿景。即使尝试着站在制高点去俯瞰众生,得出的答案可能还是片面的。就像此刻在思考,仅仅这几点做到了就真可以“从容”吗?

异教徒其实还是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毕竟阅历终究有限!另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分析真能完全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也表示怀疑!非要用方法论去总结和归纳人生,这似乎又将自己搬到了制高点上!毕竟人这东西终究会参杂感性,所以任何一个结论或者形容都可能有失妥当。

但最后的自我怀疑并不代表否定,因为这几个结论确实是感同身受的!“从容”,在异教徒的眼里是对一切事物理性的看待,对于任何一个选择或者决策都能做出最明智的判断,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不抱怨过去的积极态度!人们总是追求结果如何,但是理应也该思考如何让结果如愿。

anyway!终究还是将自己思考和总结的东西尝试着表达出来了!也很高兴现在的异教徒要比以前要更从容一些。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以前,但现在确实是一点点的在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