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这个基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一开始仅仅只是因为好奇,但是通过各方面的了解验证以及分析,豁然有一种拍案惊奇的感觉!虽然它的初衷仅仅只是来尝试总结人们舆论传播的现象,但是事实上这个理论能解释的不止这些!因为异教徒发现,这个可能是一个可以尝试归类和总结个人的思想、心理、舆论,社会的公共行为、学术、政治等事物的基础理论。
同时也发现,这个是有可能会颠覆诸多人价值观的一个基础理论。之所以会用“颠覆”来形容,因为总有人觉得自己是有个性的,思想是独立的,各种言语和行为是其自身思考后的结果,但事实上言语和行为的结果是可以预判的,并不是独立思考后的偶然性结果;也有人不喜欢自己所说所做的事情被人拔得赤裸裸,体无完肤,但事实上这个理论确实可以总结人们的行为是具备趋同性的;自然也有人讨厌用理论来解释人们的言语、行为和思想,但是这样的总结和结论确实存在。也有可能还有除这三个其他的原因,但是终究都会导致一种心理错差,且不排除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沉默的螺旋”的定义
这个理论就是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它是应用在形容公共舆论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这个是形容公共舆论的现象。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观点
之所有这样现象,螺旋理论认为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理论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这个是“沉默的螺旋”的理论观点。
同时有一些著名的言论也侧面证明了“沉默的螺旋”的存在,最典型的为保罗·约瑟夫·戈培尔的“谎话说一千遍便是真理”。当人们被动接受一个讯息的时候,起先可能会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但是在持续的“意见环境”影响下,但是“意见环境”并非代表真正所有人的言论,但再这样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刺激影响下,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并不是理性,且不被科学解释的。
当然就如该理论被全世界诸多社科类专家教授批评的一样,“沉默的理论”是基于人性害怕孤独的社会心理,通过舆论的传播和影响,导致人们的言论产生趋同性。但是也不排除经过人们的“利益权衡”,并未作出趋同性的言论,也就不存在螺旋型的扩散和后续传播。
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关的大可以查阅维基百科、MBA智库或者“中国知网”,但是在异教徒看来这个理论最大的价值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因为它基于社会心理学却仅仅只是解释了舆论的传播现象,但尝试更深的挖掘,异教徒认为它还能解释人们的行为,舆论本身也是公共行为的一种。同时这个理论在解释舆论传播现象的时候,虽然基于社会心理的假设是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但是能解释会舆论和公共行为,这也大大提升了理论价值。
“沉默的螺旋”与公共行为
“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学角度上认为,当人们作为个体的时候因为害怕得到不支持,为了避免陷入孤立于是往往不敢第一个提出公开意见。也正因此如此,一旦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提出意见后,绝大部分的人选择跟从或者沉默,让后来者误以为已经形成“公共舆论”,即使有其他意见或者想法也选择了沉默,所以舆论是具备趋同性的,同理公共行为也是如此。这个经过吾朝上下5000的文化沉淀的包装,已经被包装成较为脍炙人口的说法,例如“随大流”或者“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等。基于此也不难解释“中国式过马路”;也可以想明白为什么当年日本核泄漏的时候,竟然中国会闹盐荒;非典爆发了会闹“板蓝根”荒,还有太多大规模的匪夷所思的公共行为。
就拿鱼胸吐槽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来细说,整个人们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其实和“沉默的螺旋”如初一则!当一堆人站在斑马线上面对万恶的红灯时,第一个人自告奋勇打头阵,ta是无辜的,不是纯粹的没素质,就是真心是不要命也要过马路,自然是有比等待红灯更重要的事情了。但是第二个人在欲过红灯,且具备些许制度观念的前提下,可能会存在小规模的心理斗争,一旦闯红灯的欲望胜出,做出闯红灯的架势之后,第三个第四个人同理保持跟进,那么第五个第六个人已经可以肆无忌惮的从众了,反正有人走在前面!此刻第二个人看到已有不少人选择跟随,必然会当作刚才经过心理斗争做出的决定的支持,那种欣慰和自豪感必定油然而生,走起路来势必雄赳赳气昂昂。当然亮点永远在最后,最后的一位,如果不害怕被人当作异类的眼神,不害怕被掉队的孤单,那么当可能会等绿灯亮起。但是闯红灯毕竟不会过多的涉及自身利益,况且有大部队已经在前,那么保持队形选择跟进即使是经过思想斗争,权衡之下也是最好的选择。至此,“中国式的过马路”终于成行。
再说日本地震导致国内的“盐荒”,暂且不说是否有商家在故意捏造谣言,也只要通过网络,花个5-10秒钟时间就能明确中国的食用盐并非是海盐而是矿盐。在整个哄抢过程中,百姓“以生存为目的”的社会心理作为行为动机,将部分人哄抢作为“意见环境”,误以为大家都在哄抢食盐,那么“沉默的螺旋”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即使有人不知道为什么要买盐,为了寻求心理安慰还是会习惯性的从众,而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产生质疑。这个就是“沉默的螺旋”带来的社会效应,不论是受众多有学识或者多有判断力,一旦“螺旋”成型,那么公共行为可能就是不理智以及失控的!
“沉默的螺旋”与个人行为
微博上的“沉默的螺旋”
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公共的“沉默的螺旋”,其实在每个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也会有“螺旋”的存在。但是个体“螺旋”的形成的原因相对公共“螺旋”要复杂的多,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害怕孤独,往往和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微博上有一个现象颇有意思,不少粉丝数不少的大号,在每天的内容发布上无论微博的内容定位和主题定位是什么,但是在早上还有深夜,基本都推送一些“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是具有趋同性的!但是微博用户关注谁,是每个用户可以选择的,也就决定了内容取向,换言之也就是绝大部分的用户确实喜欢在上班的路上看“成功学”,临睡前看“心灵鸡汤”。
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变化多端的,但是其中有两点必定是存在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即自我激励和自我安慰。整个微博早晚的内容具备趋同性,也就说明了人们在早上的时候需要自我激励,在临睡前需要自我安慰。而人们同时需要自我激励和自我安慰,也就不难和当前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一切以物质和金钱为第一的人文环境联系在一起。
当人们渴望所谓的“成功”,渴望金钱和物质的时候,在潜意识里才会选择更多的“成功学”用作心理暗示或者“自我激励”,当遇到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人们需要自我安慰或者“自欺欺人”。反之,也正是因为微博早晚的固定内容,会被人们当作“意见环境”,误以为整个社会都是功利化的,到处充斥着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么会选择沉默或者被动接受,甚至主动接受。最终无论是因为功利化的目的需要“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还是“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引导人们功利化的目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沉默的螺旋”自然已经成型。
“自我安慰”产生的各种行为
“沉默的螺旋”的本质,是因为人们害怕孤独,导致在言论上会选择从众和趋同,在行为上亦是如此。而人们因为潜意识里害怕孤独,其中一种心理“自我安慰”或者“自我暗示”更是能将人们诸多的日常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由个体形成的“沉默的螺旋”,辐射产生的各种行为,更是将“螺旋”体现的惟妙惟肖,且花样繁多。
例如因为害怕孤独,需要自我安慰,就开始流行了各种“疾病”。“密集恐惧症”、“强迫症”,还有“吃货”等自己给自己定义的标签,这就属于自我划分人群。背后的潜意识就是缺少归属感,通过自我划定人群从而找到心理安慰,潜台词即是“我和很多人一样!都有这个病!我不是特殊群体!我也不是孤独的!”
还有一个现象也颇有意思!因为害怕孤独,人们会杜撰一些记忆来自欺欺人,以满足自身需要被认可的心理诉求。异教徒听到过不少人,每当描述他们自己的经历时总是滔滔不绝,富有太多的情感色彩,总是以为他们过去的经历很特殊,又或者自己是特别的。但是在异教徒看来,这些都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安慰。当一个两个人自以为是可能存在偶然性,但实际这样的人确实不少,也是具备趋同性的!就像在微博上渴望“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一样,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认可来满足自我安慰,所以他们会夸大事实,不是在潜意识里自动生成就是刻意杜撰。不然他们得不到认可或者理解会是孤独的寂寞的!
“自我安慰”与宗教
不过在异教徒看来,可能最大的“自我安慰”并不是一些日常行为,而是“宗教”或者其他所谓的“信仰”。宗教以“信仰”的形式存在于社会,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所依靠和信奉,这也确实是宗教带来的社会价值。但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人们需要某种物质或者物件作为心理安慰的聚象产物,自然宗教是再典型不过的。当人们想求财时拜财神,想求子时拜观音,想求平安是拜菩萨,把希望寄托于宗教的同时,反之也形成了“自我安慰”。即使没得到财,没生儿子,一点都不太平也不会怪罪于神灵,因为也仅仅是“自我安慰”而已,并未签合同。
但是这种精神力量是恐怖的!就像已经成功入围传销组织的人发展下线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是匪夷所思的,当有人抨击他们信奉的观念观点时,他们会条件反射般的为自己的“信仰”辩护!就像异教徒问自己信佛的外婆,“为什么菩萨不会跑出来现形?”得到的回答是铿锵有力的!因为外婆不容看到自己的信仰被质疑,虽然回答是那么的匪夷所思。
写在最后
异教徒一直以社会观察爱好者的名义自居,尝试用社会心理去解释人们的行为,希望把社会上一些看似毫无规律,无毫原由的公共行为或者个体行为通过行为分析得到一些结论,并尝试归类和分解,继而更进一步的了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之前也有写过不少类似社科类的一些文章和结论多少都存在异教徒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确实是可以解释部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如“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漏洞一样,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无非预测和判断的,思想和行为并不存在绝对的必然联系。反之这个也体现了异教徒一直颇有兴趣观察研究的“社会”是那么地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