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数据的共享时代来了

2019年已经悄然过去四分之一,很高兴又能听闻不少大佬再次拿到融资,巨头们也大招频繁,汽车后市场行业依旧欣欣向荣。笔者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在后市场着实看了不少创业者和生态内的玩家起起伏伏,感慨的同时也忍不住的反思,这些玩家们前赴后继的意义在哪里?对于行业的价值在哪里?

这还是得先说说行业。

这个行业为什么这么难?而且越来越难?对于汽配供应链的企业而言,有的说行业价值链太长,去中介化后才能提高效率,也有人说产业分布不均衡,部分区域未得到满足;对于汽修店而言,有的会说行业没有监管和标准,政府工作没做到位,也有的说是行业准入门槛太低,产能过剩;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有的说是从业者都是大老粗,信息化水平低,也有说车主怎么都不懂车?需要教育!所以在种种认知下,各式各样的企业带着各式各样的愿景杀入市场。

每个角色视角不同,对于行业痛点的认知也各不相同,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这些说法都是肯定的,只是从行业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些说法可能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行业太过于分散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市场足够的巨大,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从业者和不同的经营角色,逐渐形成一定的分工和竞争,但是一旦打破供需平衡的阈值,而行业又不同于农业,因为供需关系不透明,政府部门会介入平衡供需关系来确保市场相对稳定,而汽车后市场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售服务业,政府无从下手,所以只能任由市场盲目且又无序的扩张,这就导致了当前的乱象。因为需要生存,配件经销商上供给保x公司后,自己开了模具找了小作坊,还兼职做了质检员,汽修店的老板和保险定损员突然成了亲戚,潇洒快活的时候,洗车工爬到机修工位上满足好奇心。所以假冒伪劣配件和残次不齐的服务就成了必然事件,而且利益链路越来越复杂,这都是短期无法根治的。如果竞争依旧停留在初级的价格环节,行业的现状只能愈演愈烈,归根结底不是价格战不能打,而是产业太过于分散。

反观一些业内头部企业,之所以能有一席之地,根本上也就是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实现了企业内部的集中度变高,统一的平台,统一的定价,统一的采购,统一的仓储,统一的配送,统一的服务等等,最终才体现了一定的效率和规范。企业内部的小生态如此,整个行业需要的也是如此。事实上,当前的汽车后市场玩家们有意无意的,都是在朝着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方向发展,上述提到的一些行业痛点客观存在,但都是表象,提升产业集中度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然后在思考行业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参照美国的后市场企业,一方面拿着他们的市值来描绘自己的未来,一方面感慨海外市场的效率和规范,企图复制到本土。这里笔者也有些困惑,究竟是先实现了效率和规范,再实现了产业集中呢?还是先产业集中了,再实现行业的效率和规范?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因为分散的产业依旧可以各自为战,而且尚能生存的企业都有一些独到的生存技巧,但未必与效率和规范有关。如此一来,笔者很确定,汽车后市场的未来一定是起步就能对整个产业上下游有着较强号召力的企业的,这是小企业很难企及的。

但是中小企业依旧是存在希望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各种产业联盟,包括汽配联盟和汽修联盟。参照美国后市场企业的发展历程,产业联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在本土,产业联盟的集中度是完全可以想象撬动市场的,他们是可以把集中度变成竞争力和护城河的,去推动行业发展的路径也是最短的。然而因为人性和营商环境,这些联盟大多都是打着抱团取暖的旗帜各怀鬼胎,放弃了制定规则再盈利的机会,而仅仅只顾着各扫门前雪。有些遗憾,但是他们仍有机会。

其次就是经营基础设施的企业,包括行业数据和仓储物流企业,如果参考汽车电商的凭借行业Saas迅速崛起,那么软件企业也得算上。犹太人和中国人开加油站的段子不再重复,经营基础设施的企业因为是任何一个产业玩家们都离不开的,相对就有更多的机会链接上下游,从而提升产业集中度。以行业数据为例,后市场电商在线销售配件与服务是离不开车型数据和汽配数据的,没有数据来关联采购需求和配件库存,交易链路是完全断裂的。在这个场景中,数据是生产资料,是经营的必要条件,然而只要我们随时随地走进汽配城,就会发现整个行业需要通过数据链接的空间要远远比后市场电商巨大的多!大大小小的商铺和仓库,到底能有多少库存?或许连商家自己都没法搞清楚,在这个场景下通过数据的关联,能释放和盘活多少社会库存?能为配件厂家反馈多少市场信息?能为配件厂家提升多少生产效率?

以上两种类型的组织,要不已经具备一定的集中度,要不就是行业链接器,都是可以最效率的方式来实现行业集中度,从而促进行业进化。

写在最后

目前汽车后市场的行业发展趋向于理性和务实,因为先烈们的教训和多年的被教育,巨头们已经看清了道路,也逐渐在行业里展现表率作用。非理性繁荣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对于行业发展是利好,但对于中小从业者未必就是好事,因为狮子终有醒的一天。用不了多久,面临的就不是站队的问题,而是退出与否的问题。

最后笔者很荣幸介绍一家默默蛰伏了8年的汽车数据公司,是全国10余家数据公司中,数据质量最高的企业之一,不仅可以为汽配流通的企业,不论是后市场电商、汽配供应链企业,还是传统汽配经销商或者汽配厂家提供一揽子数据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愿意将行业底层数据全量共享给行业,让任何后市场玩家都能完全自主的拥有车型数据和汽配数据,可谓是将看家宝都共享给了行业。

后市场的风雨飘摇几度秋

如果有心和笔者一起稍作驻足观察,不难发现当下的汽车后市场,依旧还是百花争鸣,好不热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热闹是透着萧条的,激昂中带着迷茫的。

中小玩家们早已哀鸿遍野,他们显然不再是主力军,死得早的或许坟头上的青草已经两米高。还没阵亡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融资环境已经越发恶劣,各种概念已经用尽,2VC策略早已被摸透,偏偏又遭遇银根紧缩,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不过这倒也便宜了一些新晋玩家,趁机收编阵亡企业的员工,HR们早早的就完成了全年的绩效。也有些新玩家,初生牛犊不怕虎,发展没多久已经和投资机构签上了对赌协议,仿佛有“拼多多”般的势头,希望不要成为第二个XX修车。

当然,巨头们是该入场了!去年两家巨头一前一后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还记忆犹新。现场富丽堂皇,豪车接送,场面气派倍有面子,豪言壮语也显得挺有决心,但业务发展进度却相距甚远。一家似乎已经杳无音信,另一家又是卖配件卖新车,又是卖系统,已经不是小步快跑的速度了。执行力确实是任何企业永恒的话题,差异之巨大也可见一斑。

过了大半年,马路对面的另一个巨头终于也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做出大手笔的操作,动作是慢了点,但总算是从襁褓中迈了出来。对比隔了几个路口的另一家巨头,虽然也在接连收购,但似乎依旧略显萌新。此时的焦虑并非来自公众号,而是top企业开始合并,再不行动怕是要死于襁褓之中。

至此,行业梯队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寡头依旧没有出现,可惜这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幻想。各家都能说自己的数据美,潜力大,但是谁也说不清占了多少市场份额,谁也无法拍胸脯保证一些什么,也未必有人知道终极解决方案。因为后市场还是那个后市场,正如同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一直都不曾改变。

所以这些年下来除了鸡毛,留下来最多的还是从业者的感慨万千。

  1. 汽车后市场不是投机之地

后市场创业潮始于12年,兴于13年,发展至今已经第7个年头。期间热度都不曾衰退,以市场之巨大,无寡头,机会多之诱惑吸引不少创业者和资本不断入场。但是面对错综的价值链以及诸多行业要素的缺失和混乱、离散,真正能沉下心来着手改进行业,提升行业效率的企业并不多。

基本都是停留在商品流通环节,毕竟这是离现金最近的选择,倒也不难理解。但是仅仅就凭交易规模想证明企业在行业中的价值,而不去关注行业本身的效率,也不考虑为行业带去价值,就算天量的交易规模,也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行业壁垒。这样的投机意识并不在少数。

当然,典型的投机还有很多,就算2VC的行为也可以美化成为了更好的生存,更普遍的是期望能在这个行业快速收割,奔着每年融一轮大的,三年后直接上市。可惜7年过去了,昔日的传统巨头都未能占据多大的江山,更没见到任何新晋的寡头。人们只愿意接受希望看到的现实,而现在是不堪入目的。

所以要投机,不要选择汽车后市场,也是对这个行业最起码的尊敬。

  1. 需要更多的关注需求方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统计,目前在业内有一席之地的玩家基本都是经营后市场多年并且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企业,或者是本身就是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而典型的行业后来者除非已经支付大量学费,不然基本已经淡出人们视线。这里有很大的原因是资本需要套现,不会给企业预留太多的时间用来深根细作,更重要的是这些后来者并没有沉下心来关注需求方以及行业本身。

这些现象无处不在,举例再提“卖货”。做汽配生意的企业,喜欢把汽配供应链说成是后市场的血液,但在给门店供血的时候,怕是没有考虑过门店的血型是否配对。

根据最近某调研机构的调研报告,线上采购至今依旧不超过三成,至于具体原因也非常清晰。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近几年已经开始意识到,并尝试着解决。不少企业并不是不擅长电商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却仅仅只是实现了线上可以购买配件,所以对于更多的终端而言,也仅仅只是多了一个可以选择的采购渠道,也绝不会是唯一的采购渠道。

虽然这里确实也有行业本身的一些诟病,但也确实未曾见到有任何企业站出来尝试着去解决。当然也有庆幸的一面,至少在当下的后市场,几乎是听不到任何与“颠覆”相近的词汇和论调,因为大家都发现了这个行业没有想象的容易,并且已经没法用水深水浅的字眼来描述。

想起有不少后市场企业的slogan是围绕服务车主和门店的,不知几年过去了,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