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汽车后市场的B2B生意

互联网切入车后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有些年头,也经历了多轮洗牌,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传统企业转型的,凭空而起互联网的;以保险业务切入的,连锁门店切入的,用系统切入的,以仓储服务为切入点的,等等还有许多。五花八门,好不热闹。以上种种模式以及还有不少未归纳进来的模式,在笔者看来都属于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是必然会出现在整个生态圈内的。但是有一类存在,笔者认为看似表面繁荣,但本质还不明朗,那就是配件B2B业务。

市场足够大

         根据某市场调研公司17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汽车配件交易规模由2011年的1900亿元,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保持递增,在2017年规模将近5000亿元,预计在2022年,交易规模可超过8000亿元。众所周知,汽车后市场是一个弱经济周期行业,并非随经济行情波动而受影响,按照20%的市场增长率,想象空间非常巨大。另外,在未来对这个行业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国家政策和供应渠道以及服务提供方,也就是汽配B2B生态圈内的玩家们。

政策逐渐在开放

      从2014年开始,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门陆续发布了大量政策。

  • 《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4年9月
  • 《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 发布时间2015年9月
  • 《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5年9月
  • 《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 (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6年3月
  •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17年5月

基本保持每年一个新政,虽然有些政策落地性不强,不一定能起到实质性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可见国家对这一块至少是在持续关注,不排除今后还会有更多新政出台。所以还是可以期待会有新的政策进一步来促进行业发展。

行业要素清晰

         那么撇开政策层面,剩下的就是业内玩家的事了。汽配B2B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洗礼,行业发展的要素已经非常清晰。他们的发展基本也围绕以下四个要素:

  • 整合上游供应商。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上游包括厂商和当地的一级代理商,以确保配件品质和稳定的供应;
  • 整合下游零售商。并提高粘性。针对下游购买配件的痛点,例如找配件难、配送、价格、售后等问题。下游包括修理厂、连锁门店等;
  • 建立配件和车型对应的数据库。是配件流通效率提升的主要手段。在各大主机厂尚未将编码体系全部统一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整合配件数据是汽配B2B的技术壁垒;
  • 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上下游提供增值服务,例如时效更高的配送,更完善的售后机制,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完善的配件报价等等。

以上四个要素,可以概括绝大多数汽配B2B企业的商业模式。乍一看,似乎汽配B2B生意并不难,其实不然。

就目前从四个要素来比对当下的汽配B2B玩家们,基本还围绕着整合上下游的阶段,并且遭到地方性或是全国性的同质化竞争。而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积累,尚无企业完全可以靠汽配数据立足。至于增值服务环节,基本围绕用户体验问题和扩展功能,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大多是锦上添花,未必都是雪中送炭,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投入力度和运营成本却是要求甚高,仅配送时效问题就可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来建仓备货。

纵观几大玩家的发展历程,笔者依旧有两个疑问认为这个领域尚不明朗。

  1. 关于价值链的优化
    电商企业往往都是打着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旗号,当然论挥旗的力度,可能不及某二手车电商。这些玩家们在整合上下游,参与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没有想明白其在行业理应发挥的价值正是在这个行业的立足之地,以至于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各种规模,最终向上各种串货,向下倒卖给二批商。那么是对最上游的品牌商或者当地经销商利好呢?还是对终端零售商有利呢?是眼下有利呢?还是长期利好呢?
    另外,也不能忽视品牌商的窘境。B2B企业以为拿到品牌授权就师出有名,可以高枕无忧了。虽然配件在线销售已是大势所趋,但一手经营起来的经销体系一旦被电商渠道冲击,即使能平衡企业内部利益,但对于品牌而言,渠道也完全被绑架。而这个利益平衡点完全受B2B企业销售规模变化而变化,所以兔子咬人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记得早些年,某些知名机油和电瓶品牌发布的公告也足以说明问题,一旦品牌商突然向市场宣布B2B企业其实并无授权,那么市场质疑的是货源还是企业品牌,这个影响力可想而知。
    所以在汽配B2B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是需要考虑整个生态价值链的优化的问题,因为只有优化了价值链,才能平衡各个业态的利益,发展的效率才会提升。以不少电商企业的地推团队遭到当地经销商围追堵截,甚至殴打的消息来看,价值链优化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2. 关于竞争壁垒的设置
    以美团切入“网约车”市场,并且在局部地区市场份额迅速崛起为例,结论很清晰:如果没有真正意义的竞争壁垒,在当下融资环境依旧轻松的基础上,但凡能借助资本就可以搞定的各种规模和领先,都是脆弱不堪的。
    那么汽配B2B生意的护城河到底该设置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建立配件管理体系从而形成的配件标准化。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看到一个B2B玩家在输出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能够输出一套市场可以接受的标准,而是依旧陷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
    这套标准仅仅只有编码标准依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品质标准等一些列根据行业诟病而制定的标准。这套标准既能排除终端的困扰提升终端运营效率,也能让车主心甘情愿的买单,同时也能倒逼制造企业更合规。拥有这套标准,这于汽配B2B玩家而言,销售的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而是行业标准,这才最有可能是竞争壁垒。

总的来说,汽配B2B是一门要求非常高的生意,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结合互联网的,或者其他形式的。正式因受限于行业本身诸多的诟病,这才让很多B2B玩家们有机会去想象和尝试进入这个领域。这个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并且政策也在近几年开始针对性的出台。笔者希望这些玩家们,能够真正的去优化和改善这个行业,而不仅仅是追求表面的经营指标,因为汽配B2B在当下这个环境,如果没有真正去解决行业问题,长期一定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汽车后市场:得门店者得天下!

汽车后市场在互联网和“双创”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的这么多年,虽然行业绝大部分的领域其实并未发生太大的实质性改变,但是整个竞争格局却是越来越清晰。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有理由来重新审视这个市场规模日益增长,且是弱经济周期的行业。

首先,纵观汽车后市场中的企业主要围绕在汽车配件、维修保养、汽车保险以及二手车流通这几个领域,而绝大部分的企业主要是以维保和配件相关为切入点,也是市场份额中比重最大的领域,所以配件和维保一定程度上就是代表了当前的汽车后市场。

而汽车维修保养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完全有别于其他两者。维修保养是一个具备技术门槛,用户自主消费困难的服务行业。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力是技师,劳动工具是配件和汽修工具,劳动对象是车主,所以维保业务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技师和配件,以上门服务为切入点的o2o上门保养,就是抓住了维保领域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模式上最精简的典型代表。

其次汽车后市场创业的核心要素,得从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第一阶段

“门店触网”:即门店与互联网开始结合,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中的分类信息网站、搜索引擎、地图导航、团购网站将消费者导入线下服务实体;另一种是为门店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工具,提升企业内部信息化和营运效率,基本停留在信息化层面,可以定义成汽车后市场的初级阶段,即“门店信息化”。

第二阶段

汽车后市场创业爆发的阶段,是借互联网和电商的普及与渗透进行汽配商品的流通,以及大量的o2o创业公司开始崭露头角。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是供应链开始触网。虽然配件的生产制造企业依旧很难平衡已有的传统渠道和电商渠道之间的矛盾,但是配件在线销售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的事实。这个阶段中,既得利益者可能并不是后市场企业,也不见得是生产制造业,很难有定论。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也有昙花一现,那便是上门类的项目。虽然没法成王败寇成为成功案例,但是从模式的角度上而言,笔者认为是最为接近本质和效率的,只是最后因为运营手段不足无法控制成本,末了成了众矢之的。同时也是第一次尝试将门店技师推至业务前台,以“人”的形式来切入市场。

在这个阶段,配件与互联网开始结合,“重视服务”甚至是回归行业的本质,从上门类的项目来看已经开始受到关注。

第三阶段

从不少后市场企业开始下沉以收购、托管、加盟的形式开始建“门店”不难看出,后市场需要落地,无论是出于发展的无奈还是需要,落地是必然的。

这个阶段与上个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与过去那些互联网的后市场创业者们不再高高在上的分点“安装费“或是”施工费“来打发门店了,因为显而易见的是,门店对于刨去商品利润后的残羹冷炙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理由也没有义务成为后市场电商的服务配套商,更没有理由和义务将自己的用户和落入自己口袋的钱交给互联网企业。

而他们面临的竞争本身来自同质化竞争,而非来自互联网企业。所以对于门店而言,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短期利益分配不均为,长期利益不明显,单纯的线上倒流式的合作是无法保证服务的。

而互联网的后市场创业者们,为了切入体量最大的维保业务,纵然手上有擅长的配件电商业务,但是没有落地载体也是枉然,所以不得不下沉建设门店。这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件不擅长的事情,但是服务环节如果依旧不可控,那么相当于依旧被人捏住了命根。

与此同时,传统连锁品牌们也是在加大力度开拓门店,同时也有不少独立门店开始结盟抱团。这个阶段依旧还在进行中,但是不难看出,门店的服务环节已经收到关注,并且开始与互联网、供应链三者结合,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整个服务链路已经初见雏形。

从维保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汽车后市场的要素有互联网(信息化)、供应链、服务链,三者缺一不可。再回到行业的生产要素配件和技师,是整个服务链路建设中的必要环节,是需要终端来承载的,而承载的方式就是门店。

【写在最后】

以维修保养和汽车配件为主的汽车后市场发展,时至今日依旧还很离散,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很是可以理解当前行业的乱局。

因为劳动力是技师,而此类劳动因为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并且技术标准主要来自各个主机厂并且是封闭的,所以很难形成实质性的行业标准;同时劳动工具重点是汽车配件,汽车配件又恰巧与我国当前制造业环境有关,低端制造和伪劣产品是暂时无法根除的。所以汽车后市场时至今日依旧诟病不少,一定程度上是必然事件,也是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

汽车后市场的现状还会持续,但长远来说,笔者断言未来一定是属于同时集聚互联网运营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服务链管理的企业。汽车后市场的未来还很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