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经济与汽车后市场营销的研究分析(三)

最近发现某专注洗车的互联网项目已经将社交产品浮出水面,也开始尝试保险业务。起初以洗车作为切入,解决消费频次问题到纯互联网的“社交”实现用户沉淀,再到车险电商实现流量变现。看似一气呵成,但进一步的回归线上会加大获取用户的成本,用户的粘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连系前文中提到的,因为后市场业务的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对于汽车后市场的项目而言,解决用户的来路和粘性,强信息弱关系的社群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问题在于核心价值离受众太“远”或者缺少核心价值的有效传递路径。相反,强关系弱信息的社群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通过建立组织将受众链接起来,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纽带,从“1对n”到“n对n”,这样可以规避核心价值离受众太“远”的问题,但是又保证了价值传递的路径。

那么在梳理完前文提到的社群经济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实现商业化呢?

一、社群角色分配

社群类型的不同,内部的角色分工也有差异。

从强信息弱关系的社群的来分类,社群成员的角色有

1.创造者(意见领袖),最典型的是微博大号,他们往往会在社交媒体或者博客、视频网站上制造优质内容;
2.参与者(忠实粉丝或消费者),往往会主动扩散创造者相关的内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跟随者(消费者),对内容创造者保持关注,并且会给予反馈;
4.旁观者(潜在消费者),偶尔会关注,绝大部分持旁观的态度;

从强关系弱信息的社群来分类,社群成员的角色有

1.社群创建者(意见领袖),决定社群核心价值以及影响力方向;
2.管理员(核心骨干),协同并执行社群创建者的决策;
3.核心参与者(忠实拥趸),较为积极的参与社群和响应,主动生产ugc;
4.跟随者(消费者),参与社群,对社群内ugc会做出反馈;
5.旁观者(潜水者),偶尔参与社群,绝大部分持旁观的态度;

以上是主流的社群成员角色分配方案,不同的社群需要更为适配的分配方案,例如有些非商业性质的车友会已经发展至类似企业化运作,有专门的按职能分配,财务、领队、外联、摄影师、后勤等角色一应具全。社群内部的角色分配有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有时候也需要组织的力量进行有序分配,但是对于社群的有序管理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决定了实现社群经济的可能。

二、KOL体系化建设

传统品牌过去的单一意见领袖(明星代言人、行业专家)体系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行为改变,所以效能被打散,逐渐被“距离”更近的小众达人给取代。KOL体系的价值在于使KOL可以多维度的运用社群的经营场景,同时也实现“圈层”互动,使得各类层次的社群成员能够产生互动和UGC。

完整的KOL体系包含三层要素

第一层,传统意见领袖,例如社群领袖或者品牌的代言人,具有象征意义和背书的作用,象征社群的价值定位或者品牌形象,且拥有相对较高的大众认知度和影响力;

应用在汽车类社群,例如匹配汽车品牌的代言人,地方汽车导购的媒体人,4s店的技师等。

第二层,小众专业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某一领域有较强的专业性可以与社群内成员深度互动。

应用在汽车类社群,例如职业技师,汽车职业玩家等。

第三层,活跃成员,代表绝大部分社群成员的利益,与“民意”距离最近,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应用在汽车类社群,例如草根汽车专家,汽车发烧友等。

三、建立淘汰机制

a.建立机制清除参与度较低的成员。

事实上对于构建社群经济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扩大规模,也不仅仅是“用户质量”问题,而是控制社群内的活跃度。因为社群内存在一种必然现象,即“沉默的螺旋”(具体可参见百度百科)。社群经济在操作过程中,核心工作也正是干预“沉默的螺旋”。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某场会议中往往会发生两种情况,

情况1,会议中有正反两方,当某一方的观点得到认可后,就会更积极的参与进来发表扩散,而另一方的观点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即使内心依旧坚持自己也会选择沉默,而获得认可的一方看见反方也选择了沉默,便会更加主动的发表扩散从而彻底盖过反方,最终形成了一边倒。

本质上是因为大多数人会避免,因为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观点得不到认可而产生的孤立。

对于社群而言稍有不同但是原理一致,即活跃的成员在以接受其他成员默认表示支持的情况下更为活跃,低活跃度的人则更为沉默,最终将社群的“意见气候”(氛围)营造成了只是少部分成员参与的游戏。

情况2,会议发起者提出一个问题,需要与会人员参与。而全体与会人员如果一旦发生片刻的沉默,会加速个别与会人员心理变化,例如害怕表态犯错或者怕羞等,而选择持续的沉默。这种沉默是具备传染力的,很容易导致整个会议的冷场。

本质上是个人的沉默会给他人造成“枪打出头鸟”的“意见气候”,影响他人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意愿。

对于社群而言,不规律的静默也会形成“意见气候”,使社群成员误以为社群的活跃度已经降低,参与的人较少。

所以,对于某些社群内参与度较低的成员,务必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合理清退低活跃度成员,才能保障社群的良性发展。

b.打散社群中的小组织,原因同上。

四、价值体验(商业化的初体验)

截至到以上几个环节,社群已经具备健康良好的态势。

  • 有明确的社群核心价值;
  • 有高效的社群运作机制;
  • 有合理的社群秩序;

具备以上三点,即使核心价值并不那么诱惑,甚至离汽车后市场有些“距离”,但是因为有社群运作机制和秩序在,通过过滤和调整之后,社群成员的“质量”相对较高,且层次和结构分明。同时,因为人们对“社群”本身的需要,所以能到达这个阶段,自然已经有一定的社群规模。那么社群的商业化就可以开始了!

事实上此刻的商业化也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为对于商家而言,眼前的受众是精准且可控的。只需要用一种大部分成员能接受的方式,从少部分成员到大部分成员逐步渗透即可。借用小米的“参与感”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让用户参与其中,还能产生ugc。例如自主保养,门店提供工具场地和技术指导,将付费接受服务转变成付费尝试新体验。

但是社群的商业化是有一定的前提的!

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实体经济,一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服务行业而言,传递价值尝试商业变现的前提是,服务本身的差异化是否能通过体验得出直观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底捞能迅速的推广品牌的原因所在,有时候差异化只需要改变一点点即可。)社群成员的感受越鲜明直观,就会将反馈带回社群,反响就会越大,加速口碑传播,自然商业化程度就会提升,而且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产品而言,产品的差异化并不足以成为商业变现的必要条件,但是互联网产品变现的形式更为多样,故不做延伸。

社群经济操作的挑战

  1. 干预社群内的“沉默的螺旋”;
    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加速了组织的分裂,同时也缩短了组织的生命周期。导致不论是依托互联网工具的虚拟社群还是传统的线下社群,最终都很难逃脱萧条的结局。在执行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是干预社群内的“沉默的螺旋”,是保障社群成长的必要条件。UGC的激励政策、社群的品牌背书、社会认同感等手段都是需要根据社群实际经营情况来实施。
  2. 信息过载与眼球经济;
    信息过载也会缩短社群的生命周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会屏蔽群消息。而社群经济一方面需要社群成员在大量信息中依旧保持注意力点集中,一方面又不能过度干扰受众,这里就存在不少执行中的挑战。ugc的质量、舆论导向、社群经营的节奏等都需要在“度”上拿捏到位。

社群经济与汽车后市场

在长期跟踪观察社群与汽车后市场中发现,确实有不少汽车类的社群和商业相处的非常融洽。往往是规模比较大活跃度比较高的社群,不仅有极具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和大量活跃用户,也有4s店的售后经理,自驾游的组织人,改装店的老板,汽修店的老板在其中提供服务和产品,但是车主们并不排斥,甚至是结伴消费,旧人带新人。

之所以推崇以社群经济的形式来切入汽车后市场或者是作为后市场项目的补充,是因为主观上认为至少目前c端的消费市场,对于后市场创业者而言依旧是镜中花水中月。而社群经济正好是创业项目与市场之间的缓冲带,一座能伸能缩的桥梁,伸长可以从中直接变现产生商业价值,缩短至少可以推广品牌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另外本身也是与市场最直接的沟通桥梁。

社群经济与汽车后市场营销的研究分析(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组织协同类工具的产生和应用加速了社群的发展,更多的社群如同阿米巴分裂般的被不断打散和重构。而社群经济也不断结合各种协作工具在发展,从早期的QQ交友群,线上集客线下消费抽佣,也是所谓“O2O模式”的鼻祖;再到基于微博和QQ空间的社会化电商;直到当前基于微信的“微商”也都属于社群经济。另外,与网络产品相关的社群以及社群经济因为被互联网放大反而成为了典型,但事实上社群和社群经济一直存在。例如直销,甚至是企业。

有组织的地方就有社群,有商业行为的社群就是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因为社群组织关系的不同至少有两种类型,强信息弱关系和强关系弱信息的社群。前者侧重信息流,往往是网络事件的加速工具,是品牌作为营销渠道的首选(例如最近的优衣库试衣间事件),而后者侧重组织管理(例如最近的“WV”),容易形成粘性,但是社群成长效率没有前者高。两者都具备成为社群经济的可能,且均有标杆性的案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各有利弊。

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各种类型的社群经济中都有一个共性,每个社群内至少都有“KOL(关键意见领袖)”和“围观者(潜在客户)”两种角色。所以对于企业和品牌而言,社群经济本质上也可以理解成“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而社群经济的精细化管理核心指标应该是生命周期、活跃度、规模、ARPU(每个用户的平均产值)。

那么如何来实现社群的商业化呢?

准备工作(一):社群定位(即切入点)

a.价值定位

社群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强信息弱关系的社群发展规律一般是因为某种极具群众基础,且具有舆论价值的内容从各种形式的信息渠道裂变式的发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引爆”,迅速将目标受众和潜在受众聚拢,通过持续的“内容”投放形成生命周期较短的社群。

而强关系弱信息的社群发展规律一般是由若干个“活跃分子”带着强烈的诉求自发形成小组织,然后呈螺旋状对外通过内容输出和人际关系以及社群协同工具自有的功能(类似群搜索),逐渐吸纳新成员发展壮大。

在社群成长的过程中,有新成员的加入和老成员的退出,决定社群成长效率和规模的就是社群的价值定位,包含核心价值(为什么加入?)和附加值(加入后还能干嘛?)。

以当前与汽车相关的社群为例,自驾游的社群相比以探讨购买新车以及售后问题的社群核心价值要更明确,所以规模和活跃度要有优势的多。而那些核心价值并不明确的社群往往只能满足少部分成员的一些需求,而此类需求并不足以成为整个社群的核心价值,例如获取碎片信息,社交需求等。如此一来,因为社群价值定位不明确,导致UGC零散且质量低下,无法通过“价值”将社群内成员建立关系链,反而加速社群的活跃度降低,也缩短了社群的生命周期。

而社群的附加值定位也不容忽视。因为社群的附加值是作为核心价值的补充,决定了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黏度”。早期社群的附加值绝大部分是围绕“马斯洛需求”,但是当下用户的行为已经发生变化,最原始的需求很难以固定的形式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有且只有附加值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才能引导每个个体更多的参与社群,从而个体与社群,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链接。

b.受众定位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社群成员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将会大幅提升社群经济的可持续性,延长生命周期。

筛选维度:

1.兴趣。最强大的自主生产力,因为兴趣背后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决定了社群内UGC的生产力。这也正是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不少以兴趣爱好为主题的web社区产品依旧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例如户外类的8264,军事类的铁血网等。
而社群作为组织的一种,虽然无法强制性的要求每个社群内的个体成员都兴趣爱好一致,但是能通过组织的力量结合协同工具先筛选后激发成员的兴趣图谱,从而唤醒社群内的UGC生产力。UGC的生产力决定社群的生命力。

2.消费习惯。包含消费方式、消费偏好、消费频次等因子,直接决定了社群商业化的可能性以及社群经济的ARPU值。

3.网络使用习惯。决定了社群协同工具的使用率以及与社群互动的频率和概率。对于社群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

准备工作(二):构建社群环境

社群环境是社群经济孕育的温床,也决定了社群经济的投入产出比。社群环境重点是两部分,协同工具信息流通方式

当前绝大部分的社群都依附现有的社交类网络产品,使用固定的信息流通方式。但是不同类型的社群经济对于协同工具亦有不同的需求,信息流通方式亦是如此。依附主流社交产品的社群虽然能借助第三方的网络产品快速成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受限于社群环境,例如微信群的500人上限。

而脱离网络产品的社群,例如直销团队,凭借更为直接的利益驱动和品牌背书直接形成社群经济,相对可以弱化对协同工具的需求,只需要在信息流通方式上不断做好产品培训以及品牌灌输,确保可以对外扩散即可。

但是对于面向普罗大众的社群需求而言,更需要依附网络产品加速信息流通,才有社群成型的或然率,甚至本身就依附于网络产品才产生社群,而非先有社群再挑选协同工具,组织社群环境。但是在构建社群环境应满足社群最基本的需求。

协同工具

a.社群的管理功能,包括对社群内的成员管理和内容管理;

b.形式多样的交流功能,语音、文字、邮件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c.形式多样的互动功能,类似“点赞”或者表情,而不仅仅只是语言的互动;

信息流通方式

a.便于培养社群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的交流习惯;

b.便于培养社群内个体成员对组织的依赖;

c.确保信息的到达率;

以优衣库试衣间事件为例来说明社群经济的准备工作。优衣库试衣间事件形成的社群属于典型的强信息弱关系社群,产生了无法统计的参与者消费了优衣库的品牌。根据相关统计,实际产生了价值1200万元的广告,且互动性较强,植入效果远远大于其他广告形式。

基于色情消费的刚性需求,决定了社群的核心价值,也决定了社群的群众基础和张力;投放渠道为微信,投放时间为午夜,决定了社群成员基本为网络原住民和青年为主;有意无意而为之的UGC,例如淘宝上与优衣库女主角同款商品的截图、优衣库商店门口的自拍等以及相关“段子”也决定了社群的附加值为娱乐功能。同时,因为优衣库属于受众为年轻人的时尚品牌,也激发了其他品牌在各大社交媒体的借势参与,仅仅多个品牌下的粉丝足以营造一种社群氛围。

最终,通过从刚性消费的社群定位转型至娱乐,加强了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为激发有内容制作能力的社群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UGC。侧重信息流的社群虽然生命里较为短暂,且容易受其他舆论的噪音干扰,但是只要准备工作充分,就具备强烈的爆发力。

汽车相关的社群,如果重点在于针对售后市场的商业转化,因为受众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的问题,相对更为适合打造强关系弱信息的社群。通过社群中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受众集群,可以大大降低市场成本。而社群的价值定位是汽车后市场的企业重点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