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人性的从容

其实是放不下的,只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的都能得偿所愿的。当生活又逐渐恢复昔日的平静,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喝茶看书放慢节奏,冥想思考。慢慢的,慢慢的,似乎从这“庸俗”的时光里又明白了一些什么。或许这么说,显得多少有些矫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静下来思考,即使尝试着慢下来,也一直身在惯性中。

有时候“慢”才是快!

有次骑车,罡哥哥说过一句话,异教徒记忆犹新的同时也大为赞同!他说,人们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对于各种事物的决策或者行动都来不及思考,自然而然也就显得轻浮和浅薄了。

确实如此!不仅轻浮和浅薄,就连身边美好的事物都只会擦身而过,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后悔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错过了那个!

“二十多岁,迷茫又着急。想要房子想要汽车,想要旅行想要高品质生活。阅历尚浅却要窥觑整个世界,那么浮躁却想看透生活。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认真读一篇文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坚韧一些,勇敢前进。”摘自新浪微博。

这篇段子相信看到过的人应该不少!我们因为互联网的使用率较高,理应是接受了不少关于“浮躁”一词的相关信息。确实不少人嘴上也是经常在说社会的浮躁,尤其是看见一些极端负面新闻的时候,但是转个身依旧走上这样重复的道路。生活节奏快其实可以理解,人们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往往追求只有更快一些,因为才能给自己腾出一些时间来或者走在别人的前面,正是所谓的“跟上社会的步伐”。但却不曾思考自己,当下的能力和阅历是否允许盲目的追逐和跟从。所以这必然会产生一种矛盾。那便是后劲不足的无奈与不得不更快更迅速之间的矛盾!

所以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会如此广泛的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其实是有必然原因的。因为人们对于“成功”和美好的渴望,需要有东西来激励;面对挫折和困难到时候,需要安慰,不过尔尔。

但似乎很多人并未发现,“慢”才是最快的。没有思考便盲目的撞到南墙撞西墙,然后告诉自己别人都是这样的,趁年轻就要多试错,“我年轻我无悔!”。看似青春活力,但效率并不高。精神麻药一开始效果自然是好的,但时间久了,药性就会皮了,那么不得不找其他的麻药,周而复始,又或者把希望寄托于其他地方。

并不是说年轻人就可以不努力不勤奋!努力勤奋这是最起码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非要把努力和勤奋的结果直接和所谓的“成功”连系在一起,捉急的非要今天努力明天就要有回报,没有沉淀没有总结,这样的诉求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投机,不过倒也符合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意识形态。

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行真能

坦白说,并不太甘心面对这一点。之前尝试过2次“创业小实验”都失败后,心里闪现过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去面对它,依旧带着点“我行我能”就一定能行的态度,所以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把原因很多都放在了主观上,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拼搏。但事实在客观层面,要寄托于这几次所谓的创业能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务!

这其实就是再典型不过的盲目从众了。当然从众也不会是主要原因,但是基于有这样的意识,那么随便一个触发条件就会变成诱因了。本质上,那是因为在环境和自身跃跃欲试的影响下,失去了判断能力,用更多的臆测和猜想成为了驱动力。

其实现在仔细回想,最大的反馈应该来一个兄弟,一个异教徒唯一崇拜的人。他,70年代人,父辈从90年初就开设来包装厂,应该来说是彻彻底底的富二代了。他本人虽然把老师当成老屎,但是动手和专研能力极强,完全由兴趣驱动。自学无线电和机械,在00年代已经在江浙一带造纸厂出名,专修德国海德堡的机器。异教徒也亲眼目睹过不少厂长直接带着现金来找他。但他现在开着单车行,每日与车友们厮混,显然就是一派“颓废”和“不思进取”的态势。他显然不笨,甚至比不少人聪明的多,还有家庭背景,70年代的人也是机会最多的一代,但结果并没有顺理成章的出人头地。这样巨大的反差,自然让异教徒不理解了,他为什么就没有成为特种机修修理或者进口机械的行业大咖呢?!

或许人各有志吧,但这并不能作为万金油一样的解释。自然或许也有一些他并没有说的缘由在,但事实就是在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并没有“真行真能”。

那现在更多的普通人呢?如果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要比别人聪明一大截,那显然是讽刺的话,这样的言论多少就有些戾气,不过并不是个个都能所谓的“成功”这也确实是事实。

理解万岁

这口号听到太多回了!但有时候越熟悉的东西却不一定会去尝试着真正的理解。人对人,人对事物,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经历,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多样的,所以答案也各不相同。但确实不少人明明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人,却偏偏误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他们没法理解!在抱怨其他人和事的时候,其实潜台词就是“我是这样的,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

但又不可否认“理解”确实很难!所以才有来“理解万岁”!那是多么的激动和振奋人心啊!能听到这句话,得有2个必然条件。

第一个是是否愿意来理解。有些人天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也有人天生就考虑到别人,但只是习惯性的避让和不明缘由的妥协。自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人,总归是都不曾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因为本质上就是不愿意来理解。

第二个便是能否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要去理解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背后是需要足够或者对等的沉淀,可能涉及到知识面、阅历,也有可能是社会经验或者风俗礼教,更难的是还要同时兼顾情绪、感情或者其他因素。

理解是一门大学问,真能准确的看待人和事,那必然意味着已经有不少沉淀。但具备理解能力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少了很多戾气!不会因为无知导致盲目的决策或者判断,身边自然地平添了更多美好!

独立的人格

现在很多资讯报道都会描述到90后、95后是彰显个性的一代,他们确实是很“个性”,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些可能是哗众取宠,有些只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但至少他们愿意表达出来!

但不仅仅是90、95后的人,其实单有想法会表达也是不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缺少并且在不断完善个人的识别、认知和判断、执行的体系,即人格。所以最通俗的描述就是在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很多言行都是欠考虑或者错误的!但我们又都在以各种形式的长大,最终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

这里也很荣幸和一个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他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三个部分,“知我、真我、超我”。六个字把人生站在成长的角度上分成三个阶段,甚是精妙!

“知我”,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确实异教徒也有发现,很多人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其实对自己却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答不上来。

也有人其实不愿意承认对自己的一无所知,便会给自己扣上各种标签;或者又害怕掉队陷入孤独,便盲目的跟从何妥协,他们都误以为或者心不甘情情不愿的把环境告诉他们的结果当作自己想要的东西。

“真我”,做自己!在自我认知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后,在已知的部分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那便是“真我”。那是一种很通透的感觉,不变扭,不自我矛盾,也不会后悔!因为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事物的判断就会产生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便不会盲从。

对于这点,异教徒感受很深。显然自己还没完成对自己的彻底认知,但是在已知的部分里享受自由的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快感!对于那些误以为对自己了解的人而言,其实勉为其难的接受和妥协,迟早会产生一些“内耗”,这对于异教徒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

“超我”,超越自我。在已有的认知部分之外,尝试突破自己!类似挑战自我的意思!可能是在意志力或者行动力上等各种纬度。

人格,虽然依稀是记得初中的课本里是出现过这个词语,但实际上对这个词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自己逐渐总结出来这么一个东西,也是写文章的时候查了百度,“哦!原来这就是人格!”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完善的认知判断体系,是人和人本质上的差异所在,它又落地到性格、三观、兴趣爱好等等。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慢慢从封闭到世界走出来,随着环境影响下的微妙变化,人和人的差异自然逐渐的产生了。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慢慢到完善和健全,它太过于抽象,但又真实存在。它的存在与否,对于每个社会个体自身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写在最后

事实上这篇文章似乎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达到位,以至于不得不回炉再造!因为出发点本来就有问题!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尚不足以来支撑这样的话题!自然而然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没法酣畅淋漓!其实对于一个未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从容”还只能仅仅是一个愿景。即使尝试着站在制高点去俯瞰众生,得出的答案可能还是片面的。就像此刻在思考,仅仅这几点做到了就真可以“从容”吗?

异教徒其实还是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毕竟阅历终究有限!另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分析真能完全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也表示怀疑!非要用方法论去总结和归纳人生,这似乎又将自己搬到了制高点上!毕竟人这东西终究会参杂感性,所以任何一个结论或者形容都可能有失妥当。

但最后的自我怀疑并不代表否定,因为这几个结论确实是感同身受的!“从容”,在异教徒的眼里是对一切事物理性的看待,对于任何一个选择或者决策都能做出最明智的判断,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不抱怨过去的积极态度!人们总是追求结果如何,但是理应也该思考如何让结果如愿。

anyway!终究还是将自己思考和总结的东西尝试着表达出来了!也很高兴现在的异教徒要比以前要更从容一些。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以前,但现在确实是一点点的在变得更好!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果从整个观影过程上来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且“峰回路转”,甚至颇具纪念价值的电影!

从第一天电影看了一半,电影院居然神一般的停电了,直到第二天再看;从电影开头略显浮夸肤浅,到看完后的思绪万千;从第一次看,剧情压得人略显沉闷,到第二次看,电影院里居然有人大声抱怨这是什么电影?!从开始认为剧情不过是帅哥主演加视觉华丽,带点剧情的爱情电影,到最后了解原来剧本是旷世巨作!

对比是明显的,比较之前的几部商业电影,G小姐看完之后是没有然后的,而这本电影的反馈是强烈且鲜明!甚至还因此有些激动!其实异教徒亦是如此,只是一下未能梳理明白,或者还在回味,未能表达出来~

大致翻阅了一下豆瓣的影评,着实有好多人给了一阵见血的评论。但是异教徒明白,人和电影其实是一样的。也有人说,人一辈子就是一本书,只不过有的书是当代标准的“流水账”,而有的书是当代标准的“成功学”。而电影毕竟是举世瞩目的,这样的品牌背书摆在那里,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去挖掘一些东西,就像挖掘马云先生的励志故事也是如此,这不也是一种变相的势利么?“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故事,至少异教徒不会因为它是本电影或者剧本很牛逼就会跟风一般的去评论他,挖掘它!所以异教徒此刻写的不会是分析电影,只能说是表达自己的感想!这样的行为异教徒只做过一次,那是在《迟到的间隔年》。再者,或许看完电影,再回到豆瓣去寻找一些线索答案也是这般道理吧~

而对于电影的评论或者评价,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这样有品牌背书的事物,来验证自己的某些观点或者寻找自己共鸣的点来做自我安慰。从一本旷世巨作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找到一些与每一位观众自身有感触的东西自然是轻而易举的,这种感触或许是正面的,或许是负面的。相信更多的人,应该是正面的感触,而负面的感触会让人自我保护,或者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也不外乎如此而已。终归这也正如G小姐说的,什么样的人想到什么样的事情~那么至于评论的东西,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人不同,评论也无从谈起了,只能看更多的人注重哪些观点,充其量属于统计学的范畴罢了。

言归正传!异教徒还是打算用理性带着个人主观的态度来发表一下这部电影后的感想!

这部3D电影在视觉和场面上着实是拉风的!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还有牛逼的艺术监制,据说是符合原著描述的画面的。当然,无从考证。

倒是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声效!从豆瓣评论来看,着实是有些意思!电影本身的几首插曲很符合场景,也确实好听!但是有知识面蛮广或者功课做的比较好的观众,提出电影音乐风格的诡异或者音乐是这部电影的诟病。而更多的人并不会去关注这些,即使关注到这点的人,做出的评价也会随着电影的评论的舆论方向而变化。正如评论的焦点更多的在是否忠于原创上,那么电影是好是坏,或者曲风是否合适,或者Hip-Pop是否符合出现在电影剧情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还褒奖音乐总监Jay-z的Hip-Pop是符合导演的风格了~

至于电影的剧情,这个自然是重点了~

一尘不染的梦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人有了梦想,即是如此简单纯粹。就如同电影中的绿灯,实在出现的太过去销魂!飘渺于雾气蒙蒙之中,虚幻但又是那么清晰~对于盖茨比而言,目标有且唯一,要做的事情不外乎,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在当时的美国,就是美国梦,在现在的中国,就是最近提出的中国梦!而盖茨比无非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有了物质之后再找回过去丢失的5年。以他实现财富过程中积累的自信,一直坚信可以回到过去!即使Daisy已经生有一个女儿,即使Daisy和Tom已经发生的5年纠葛。

当Nick提出质疑时,盖茨比本能般的反应,是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盖茨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他明白Daisy是一个物质女孩,唯有物质才能满足她,但是他不断的美化她,只要Daisy的存在,让整个城堡都充满了活力!

他不愿意自己毁灭自己的梦,因为这样一来过去的5年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就像是一条不归路,走上了就已经没法回头了!但是盖茨比的人物角色,被塑造的一定是一个有强大的内心,纯粹而又质朴的人!明知道已经没法回到过去,还在一味的坚持;明知道Daisy的声音里都充满金钱和物质,还是一往情深。无论是自欺欺人也好,还是自我安慰也罢。在现实中还抱着一种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如何?又有多少人还能有这样孜孜不倦的决心和毅力?!更多的人还不是被现实所打磨?从棱角分明的岩石变成鹅卵石!

有意思的还有豆瓣里的评论李提出,盖茨比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状况,到底要追逐什么东西芸芸,或是说盖茨比应该清楚这个就是现实芸芸,那就正如Nick提醒他一样,岂不是拿着现实的视角来审析盖茨比所有言行,那故事存在的价值何在?梦想何在?退一步说,是让梦想和现实并存?

唯美的爱情

G小姐说,这部电影里是没有爱情的~但是异教徒并不这么认为,爱情应该是有的,只是在盖茨比散发着光芒的追逐前,这种爱情过于浅薄!就像盖茨比打开收集满Daisy给她的书信,可见那种纯真的情感还是有的!只是电影本身中,两人情感的部分并没有刻意描写放大,只是轻微带过而已。甚至在卧室里,Daisy的哭泣,但是又不愿意说出这5年的痛苦,可以想象那儿是有一种隐隐的痛楚,但是又因为虚伪或不愿意坦诚,按理在比他丈夫还有钱,而且还是之前的恋人的盖茨比面前她更应该释放自己,无论比钱还是比幸福也好!盖茨比都强于丈夫Tom,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在Hotel摊牌的时候,其实选择摆在面前的,她也并没有做出决定!

其实Daisy只是一个普通的千斤小姐而已,也仅仅是仅此而已。虽然外表单纯美丽,但是习惯了物质生活,也没有主见,而爱情只是她生活里的点缀,因为她更爱自己,即使有一份情感摆在面前,但是她未必会付出!更多的是基于物质的情感,坐享其成的心态~异教徒认为她之前是爱过盖茨比的!但是和青春期的少女一样,开始的爱总归是相对纯洁的,虽然她妈妈告诉她,“这里都是有钱的年轻军官!”但是,终究事实上是未能坚持下去,融于芸芸大众的一个!其实她是不配接受盖茨比的爱和盖茨比的坚持的!在盖茨比面前,Daisy即使再光彩夺目也实在比不过盖茨比的光茫四射!而她的自私冷漠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

另外Daisy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内心世界只有她自己清楚。“我很高兴是个女儿,我希望她是个傻瓜。对一个女孩儿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美丽的小傻瓜”一个母亲竟然是如此期望她的亲身女儿的!她饱受了这5年的不幸福,唯独通过物质的享乐作为自我安慰,把安逸当作心灵鸡汤,但是又把那种面对痛楚的无奈,寄托于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自己这样人生,因为傻瓜是不知道痛楚的。本质上无非就是感情和物质的选择中,宁愿选择当傻瓜享受物质,不用追求情感,也就不会在抉择中痛苦!这个相信也绝对是电影里的一个亮点!

但是回到盖茨比这边,以一个可以迅速积累财富的角色,绝对不可能洞察不到Daisy是一个怎么样的女人,但是他依旧如梦似幻的在追逐。对于他而言,Daisy只要微微一笑或者一个媚眼,就有了幻想的素材,如同羽毛般的加以修饰,只是在享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欣慰。这个正是异教徒理解唯美。

一个男人,因为当初的印象深深的植入脑海,一路披荆斩棘!即使到后来发现爱着的是一个庸俗,而且还不会为他付出的女人,但是任然可以继续一往情深!在追逐的过程中享受点点滴滴,在曼妙的幻想世界里死得其所,怎么就不能是Happy Ending?就像海明威描述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和他妻子一般,正因为没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在一起之后,作者就不会有好的作品一样,因为作者妻子会害了他!

盖茨比是伟大的!毋庸置疑的伟大!虽然异教徒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剧情如此描绘的人物,还不伟大,那何来的“The Great”?相信作者也是这么欣赏着这种凄美的爱情~

令人厌恶的自私与冷漠

从Nick的角度,以旁白或者路人的身份来记叙整个故事,那么基本上,他的每一句台词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声音了。这点也是G小姐反映最强烈的地方!人与人之间都是冷漠和自私。就像我推荐她看鲁迅的书一样,冷漠和自私,在有的国家,可能是阶段性的时代产物,在有的国家可能就是民族劣根性了!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生存在这个世上的人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现实!

表面上的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其实异教徒相信大家都不喜欢!因为每个人都要刻意伪装自己,戴上面具。或许戴上一副面具还算好,但是在社会中生存,可能还得带戴上多副面具,不同切换。已经入世的人,会说这是现实生活;入世后获得认可的人,会说这是一种能力;看透但是又没有能力改变的人,会说这不适合我;看透这个但是有能力的人,会说“I have to go!”,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自私的人能说出自私的理由,无私的人能说出无私的原因,冷漠也好,热情也罢都是一个道理!换言之,也正是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绚丽的世界,而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版本!

只是异教徒说这些话似乎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但是想改变,又从何做起呢?想逃避,又逃往何方呢?结果终究还不是拿着做好自己,来当作自我安慰!但是又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来欣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呢?也正因为有自私和冷漠,才会凸显无私和热情,那样的情感不是更可贵?

写在最后

依然很享受的喝着茶,码着字~这是一部好电影!差不多写完,再回过头去看,异教徒认为可能不少看过的人,不见得能看明白电影想表达什么!但是心思细腻的人,一定会为之雀跃!因为电影反映的人还有事,其实都是异常写实的!

但凡静下来,细心思考,想必都会有所感悟和收获!剧本的灵感来源本身就来自生活,而电影也仅仅只是生活的影子而已。

但是思考完这本电影,是怎么样的滋味,也许只有当事人最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