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性所为》2017.6.4

记录这篇文章,过程其实是非常忐忑的,远远没有写一份方案或者纯粹的表达情感来的酣畅淋漓。起初是想梳理人和情感之间因为人性的种种,但发现如果仅仅从情感中去反应人性略有些狭义。因为情感毕竟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当然这部分可大可小,而人性可是贯穿整个人生。

再三反问自己究竟是想去梳理什么,表达什么,三思之后发现最想搞明白的还是人性,究竟是个什么玩意。这些年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慢慢的已经开始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最糟糕的是不断经历,不论是听到看到还是当事人,发现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存在共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有过曾经发生过的感觉一样,不少的人可以用合并同类型来归类。这个共性,我想就是人性了。或许也只有尝试着去阅读人性理解人性,才有可能可以去规避一些尚未发生的错误或者解释很多那些匪夷所思的疑问,但归根结底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过的更好。

回想起多年前看到过的一篇创业感想,印象最深的点就在于作者表达了一个非常实际但乍一看又有一些不接地气的观点,那就是创业的胜利实则是人性的胜利。其实慢慢咀嚼确实如此,小到满足用户的过程中的产品设计,人为的添加商品评论和购买记录,这就是营造给用户购买的氛围,大到创业过程中团队利益之争,如果都能驾驭的住,这岂不是对用户和合伙人都赢得了人性之战?

而阅读人性理解人性,确实并不容易。因为人性要远远比人们表象的需求要藏匿的更深,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存所需,这只是最为表象的一种,趋利避害也只是人的基本天性,各种欲望,贪婪、懒惰、虚荣心等等人性的弱点,这些都是人性。正如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在象牙塔内的学习知识,重要但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甚至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进入社会这所超级大学之后发现,传统定义的学校里给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遗憾的是,即使有了这些学习方式方法其实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窥探人性还得有足够的阅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或许古人很早就已经提示我们了,所以也正是直到而立之年,慢慢开始有了一些对人性的感知,似懂非懂。只能说要想要窥探人性,洞察人性,这个确实不容易。

“人”,一撇一捺,两笔就能写出一个“人”字来,看似简单却真不简单。我们拥有的一切,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其实都与人有关;我们的任何情绪,不论是喜怒还是哀乐,其实也与人有关。我们所有的种种,一方面与自己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周遭的人息息相关。因为“人”,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成为了当前自己看到的样子,因为“人”,我们拥有了当前的一切,每一个人都因为自己和被遇见的“人”影响着,并且推动发展着。有些时候是因为“人“的一句话,有些时候是因为”人“的一个表情,点点滴滴都在无时不刻的被”人“影响着。所以,即使想要洞察自己也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还被周遭影响着。好在万变不离其中,虽然每个社会自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化,也会对一些个别的人性弱点进行修正,但绝大部分的人性依旧是存在共性的。

回想起一些身边的情况,为什么有的老板上手就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为什么好好的感情也会经常斗嘴吵架,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暴力,为什么就是有人利用善良行骗屡屡得逞,为什么有的产品可以一夜之间成名,这些种种问题刨根问底都与人性有关。

另外一方面,内心总是想搞明白这个世界,尝试着去明白和理解种种,似乎找到了“人性”这个重要的切入口,拿着“人性”一点点的往回来核对校验过往,也确实能解释很多,这倒多少也找到了一些窥探人性之后的乐趣。不过拿着“人性”来看待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打开方式多少也少了一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因为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都只是寻找人碰到的寻常事物,仅剩的未知或许保留一点好奇心也不见得是坏事。

写在最后

很高兴可以尝试着去整理一些最近大脑里频繁出现的东西,这种感知不论正确与否,都应该是正面的利好的。对于一个而立之年的人来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多少有那么一些感知,也是理所当然,甚至已经是后知后觉也不排除可能。

只是总归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就算是到了而立之年,似乎也有很多事物并非处理的井井有条,到是归纳总结出一些些金钥匙的可能,内心倒是非常舒适和庆幸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父母一天天的老去,纵然平静的生活里,多少也会泛起生活的涟漪,终究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更成熟一些,更从容一些,带给自己也带给身边的人,更多的美好。

针对人性的种种,有些过于碎片,最后想想还是不打算整理出一些实处,毕竟人性大多存在共性,不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等等,其实相差无几。就算拿着“人性”这把万能钥匙去挖掘各种言行的背后,又怎么样呢?事实上有时候连自己都未必能懂自己,就又何必给自己和他人胡乱的平添烦恼呢?

生而为人,我想从容。

所有的质朴,我都喜欢。

随着阅历的增长,经历的事接触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多。有时候静下来,哪怕是片刻,脑子里不外乎也就是人和事。如此一来,多少都会有对各种人有一些比较和思考。

有时候脑子里会像播放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的面孔在脑子里划过。同事、老板、亲人、合伙人、合作伙伴、同学等等,但是一张面孔连系到另外几张面孔,像神经网络一般发散加速播放的时候,总是惊恐的强制暂停。形形色色的人,与之发生大大小小的事,如果真要连系起来,确实感觉有些疲劳和恐惧。正如微信的备注一样,起初是交集不多的人加了好友,既然加了微信,那就略带神经质的确认一下姓名,然后备注上,这样的通讯录看上去就比较舒服了。但是随着好友的增长速度大幅提升,连确认一下姓名的预期都没有,也就懒得再去备注真名了,往往只是在奇形怪状的昵称前做一些标记也就罢了,所以打开通讯录的时候面部表情往往会有点僵硬。

当下社会,人们喜欢以拓展人脉为生存要素之一,以认识牛人为炫耀资本。互联网的渗透正好加速了这样的诉求,名利场上稍微带点边的说过几句话了,打个招呼了最起码得加个微信吧。交集小的交集大的一个个体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当面嘘寒问暖,朋友圈里却冷热不一,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到底是真是假。起初还会偷窥一下朋友圈,看看对方是否把之间删除了,现在早已无所谓,甚至都打算“退圈保平安”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版本的星座说,说是天秤座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处理起来是冰火两重天,对于喜欢的人总是乐呵乐呵,对于不喜欢的人总是习惯性的忽略。异教徒认为,这绝对是真理。只是有些时候并没法任由自己的性子,或许跟责任有关。如果真能任性的,其实更加希望可以少接触一些人,少认识一些人,别主动找上来,异教徒也不会主动找上去。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认知里,几个人就足够了,当然这确实是不太可能。

如果说不期望认识更多的人是因为真假难辨疲于应对的话,那么“好坏”的分辨就是更难了。有些时候所谓的“好坏”绝大部分是第一印象,第一眼看上去不太合自己的胃口,ok!直接选择性忽略。往往在没有利害关系的前提下,这样的定论倒也无妨,至少清静的感官体验一定强于喧嚣嘈杂。但是偏偏有利害关系的话,上来就是一个“no”的标签,确实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往后的交集会带着抵触心理接触,不仅有违意愿,也达到不了目标。

但是,所谓的“坏”就真的是“坏”了吗?所谓的“好”又真的是“好”了吗?

显然不是!

即使是恶贯满盈的罪犯也有对家人柔软的一面,即使是口碑颇好的善人保不齐也会职场上突发冷箭。或许还真就有且只有因为“利益”了,让所谓的“好坏”确实真假难辨,那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自然而然也是一个变量了,所谓的“好坏”无非就是因为场景不同而与之对应的变量了。

是啊,原本腹稿里是想要表达,好歹家人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友情之少相对要质朴一些,没有污染一些吧。但是,事实上也并不尽然。这些年,让人三观不断刷新的事件不仅仅只出现在电视解决纠纷的节目里,其实身边也常有发生。但是也确实不能忽略身边也有质朴的情感,真诚的热爱,纯粹的喜欢,浓烈的爱情,这些在异教徒看来是存在的,但是确实不多。需要仔细寻觅发现,依旧能够找到。

因为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也跟异教徒一样有着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判断,有些或许观点结论鲜明,有些或许还有些模糊,正因为如此,往往出于某种利益保护,把最质朴的情感给隐藏了。正如南京徐老太事件一样,路人单纯的想去搀扶,不料被老太讹了一把。似乎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不断的掩藏自己最初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吃亏。其实也和小时候被父母们教育“枪打出头鸟”是一样的,越是出头越容易吃亏,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傻很天真,也同样越容易吃亏。所以,所谓社会复杂,在这一刻似乎可以总结出来了!人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往往是出于利益保护,流于表面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到真正触及利益环节了,所有的印象都有可能颠覆。

而异教徒不喜欢虚情假意,也确实能理解这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毕竟越是功利社会,越是没有人愿意“吃亏”。但是,纵然全世界都将自己的情感掩藏的很深,也依旧坚信人和人之间依旧有最质朴的情感。

因为所有的质朴,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