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性所为》2017.6.4

记录这篇文章,过程其实是非常忐忑的,远远没有写一份方案或者纯粹的表达情感来的酣畅淋漓。起初是想梳理人和情感之间因为人性的种种,但发现如果仅仅从情感中去反应人性略有些狭义。因为情感毕竟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当然这部分可大可小,而人性可是贯穿整个人生。

再三反问自己究竟是想去梳理什么,表达什么,三思之后发现最想搞明白的还是人性,究竟是个什么玩意。这些年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慢慢的已经开始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最糟糕的是不断经历,不论是听到看到还是当事人,发现绝大多数的事物都存在共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有过曾经发生过的感觉一样,不少的人可以用合并同类型来归类。这个共性,我想就是人性了。或许也只有尝试着去阅读人性理解人性,才有可能可以去规避一些尚未发生的错误或者解释很多那些匪夷所思的疑问,但归根结底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过的更好。

回想起多年前看到过的一篇创业感想,印象最深的点就在于作者表达了一个非常实际但乍一看又有一些不接地气的观点,那就是创业的胜利实则是人性的胜利。其实慢慢咀嚼确实如此,小到满足用户的过程中的产品设计,人为的添加商品评论和购买记录,这就是营造给用户购买的氛围,大到创业过程中团队利益之争,如果都能驾驭的住,这岂不是对用户和合伙人都赢得了人性之战?

而阅读人性理解人性,确实并不容易。因为人性要远远比人们表象的需求要藏匿的更深,衣食住行是人的生存所需,这只是最为表象的一种,趋利避害也只是人的基本天性,各种欲望,贪婪、懒惰、虚荣心等等人性的弱点,这些都是人性。正如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在象牙塔内的学习知识,重要但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式方法,甚至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进入社会这所超级大学之后发现,传统定义的学校里给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遗憾的是,即使有了这些学习方式方法其实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窥探人性还得有足够的阅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或许古人很早就已经提示我们了,所以也正是直到而立之年,慢慢开始有了一些对人性的感知,似懂非懂。只能说要想要窥探人性,洞察人性,这个确实不容易。

“人”,一撇一捺,两笔就能写出一个“人”字来,看似简单却真不简单。我们拥有的一切,不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其实都与人有关;我们的任何情绪,不论是喜怒还是哀乐,其实也与人有关。我们所有的种种,一方面与自己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周遭的人息息相关。因为“人”,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成为了当前自己看到的样子,因为“人”,我们拥有了当前的一切,每一个人都因为自己和被遇见的“人”影响着,并且推动发展着。有些时候是因为“人“的一句话,有些时候是因为”人“的一个表情,点点滴滴都在无时不刻的被”人“影响着。所以,即使想要洞察自己也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还被周遭影响着。好在万变不离其中,虽然每个社会自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在无时不刻的变化,也会对一些个别的人性弱点进行修正,但绝大部分的人性依旧是存在共性的。

回想起一些身边的情况,为什么有的老板上手就要组建自己的团队,为什么好好的感情也会经常斗嘴吵架,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暴力,为什么就是有人利用善良行骗屡屡得逞,为什么有的产品可以一夜之间成名,这些种种问题刨根问底都与人性有关。

另外一方面,内心总是想搞明白这个世界,尝试着去明白和理解种种,似乎找到了“人性”这个重要的切入口,拿着“人性”一点点的往回来核对校验过往,也确实能解释很多,这倒多少也找到了一些窥探人性之后的乐趣。不过拿着“人性”来看待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打开方式多少也少了一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因为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都只是寻找人碰到的寻常事物,仅剩的未知或许保留一点好奇心也不见得是坏事。

写在最后

很高兴可以尝试着去整理一些最近大脑里频繁出现的东西,这种感知不论正确与否,都应该是正面的利好的。对于一个而立之年的人来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多少有那么一些感知,也是理所当然,甚至已经是后知后觉也不排除可能。

只是总归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就算是到了而立之年,似乎也有很多事物并非处理的井井有条,到是归纳总结出一些些金钥匙的可能,内心倒是非常舒适和庆幸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父母一天天的老去,纵然平静的生活里,多少也会泛起生活的涟漪,终究还是希望自己可以更成熟一些,更从容一些,带给自己也带给身边的人,更多的美好。

针对人性的种种,有些过于碎片,最后想想还是不打算整理出一些实处,毕竟人性大多存在共性,不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等等,其实相差无几。就算拿着“人性”这把万能钥匙去挖掘各种言行的背后,又怎么样呢?事实上有时候连自己都未必能懂自己,就又何必给自己和他人胡乱的平添烦恼呢?

生而为人,我想从容。

最美不过人性的从容

其实是放不下的,只是有些问题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的都能得偿所愿的。当生活又逐渐恢复昔日的平静,两点一线的固定生活,喝茶看书放慢节奏,冥想思考。慢慢的,慢慢的,似乎从这“庸俗”的时光里又明白了一些什么。或许这么说,显得多少有些矫情。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静下来思考,即使尝试着慢下来,也一直身在惯性中。

有时候“慢”才是快!

有次骑车,罡哥哥说过一句话,异教徒记忆犹新的同时也大为赞同!他说,人们之所以浮躁,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导致对于各种事物的决策或者行动都来不及思考,自然而然也就显得轻浮和浅薄了。

确实如此!不仅轻浮和浅薄,就连身边美好的事物都只会擦身而过,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时候,后悔年轻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错过了那个!

“二十多岁,迷茫又着急。想要房子想要汽车,想要旅行想要高品质生活。阅历尚浅却要窥觑整个世界,那么浮躁却想看透生活。不断催促自己赶快成长,却沉不下心来认真读一篇文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坚韧一些,勇敢前进。”摘自新浪微博。

这篇段子相信看到过的人应该不少!我们因为互联网的使用率较高,理应是接受了不少关于“浮躁”一词的相关信息。确实不少人嘴上也是经常在说社会的浮躁,尤其是看见一些极端负面新闻的时候,但是转个身依旧走上这样重复的道路。生活节奏快其实可以理解,人们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往往追求只有更快一些,因为才能给自己腾出一些时间来或者走在别人的前面,正是所谓的“跟上社会的步伐”。但却不曾思考自己,当下的能力和阅历是否允许盲目的追逐和跟从。所以这必然会产生一种矛盾。那便是后劲不足的无奈与不得不更快更迅速之间的矛盾!

所以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会如此广泛的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其实是有必然原因的。因为人们对于“成功”和美好的渴望,需要有东西来激励;面对挫折和困难到时候,需要安慰,不过尔尔。

但似乎很多人并未发现,“慢”才是最快的。没有思考便盲目的撞到南墙撞西墙,然后告诉自己别人都是这样的,趁年轻就要多试错,“我年轻我无悔!”。看似青春活力,但效率并不高。精神麻药一开始效果自然是好的,但时间久了,药性就会皮了,那么不得不找其他的麻药,周而复始,又或者把希望寄托于其他地方。

并不是说年轻人就可以不努力不勤奋!努力勤奋这是最起码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非要把努力和勤奋的结果直接和所谓的“成功”连系在一起,捉急的非要今天努力明天就要有回报,没有沉淀没有总结,这样的诉求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投机,不过倒也符合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意识形态。

并不是“我行我能”就真行真能

坦白说,并不太甘心面对这一点。之前尝试过2次“创业小实验”都失败后,心里闪现过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去面对它,依旧带着点“我行我能”就一定能行的态度,所以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把原因很多都放在了主观上,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拼搏。但事实在客观层面,要寄托于这几次所谓的创业能有所建树,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任务!

这其实就是再典型不过的盲目从众了。当然从众也不会是主要原因,但是基于有这样的意识,那么随便一个触发条件就会变成诱因了。本质上,那是因为在环境和自身跃跃欲试的影响下,失去了判断能力,用更多的臆测和猜想成为了驱动力。

其实现在仔细回想,最大的反馈应该来一个兄弟,一个异教徒唯一崇拜的人。他,70年代人,父辈从90年初就开设来包装厂,应该来说是彻彻底底的富二代了。他本人虽然把老师当成老屎,但是动手和专研能力极强,完全由兴趣驱动。自学无线电和机械,在00年代已经在江浙一带造纸厂出名,专修德国海德堡的机器。异教徒也亲眼目睹过不少厂长直接带着现金来找他。但他现在开着单车行,每日与车友们厮混,显然就是一派“颓废”和“不思进取”的态势。他显然不笨,甚至比不少人聪明的多,还有家庭背景,70年代的人也是机会最多的一代,但结果并没有顺理成章的出人头地。这样巨大的反差,自然让异教徒不理解了,他为什么就没有成为特种机修修理或者进口机械的行业大咖呢?!

或许人各有志吧,但这并不能作为万金油一样的解释。自然或许也有一些他并没有说的缘由在,但事实就是在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并没有“真行真能”。

那现在更多的普通人呢?如果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要比别人聪明一大截,那显然是讽刺的话,这样的言论多少就有些戾气,不过并不是个个都能所谓的“成功”这也确实是事实。

理解万岁

这口号听到太多回了!但有时候越熟悉的东西却不一定会去尝试着真正的理解。人对人,人对事物,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经历,理解的方式和角度都是多样的,所以答案也各不相同。但确实不少人明明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人,却偏偏误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他们没法理解!在抱怨其他人和事的时候,其实潜台词就是“我是这样的,你怎么就跟我不一样呢?”

但又不可否认“理解”确实很难!所以才有来“理解万岁”!那是多么的激动和振奋人心啊!能听到这句话,得有2个必然条件。

第一个是是否愿意来理解。有些人天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也有人天生就考虑到别人,但只是习惯性的避让和不明缘由的妥协。自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人,总归是都不曾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因为本质上就是不愿意来理解。

第二个便是能否理解。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要去理解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背后是需要足够或者对等的沉淀,可能涉及到知识面、阅历,也有可能是社会经验或者风俗礼教,更难的是还要同时兼顾情绪、感情或者其他因素。

理解是一门大学问,真能准确的看待人和事,那必然意味着已经有不少沉淀。但具备理解能力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少了很多戾气!不会因为无知导致盲目的决策或者判断,身边自然地平添了更多美好!

独立的人格

现在很多资讯报道都会描述到90后、95后是彰显个性的一代,他们确实是很“个性”,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些可能是哗众取宠,有些只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但至少他们愿意表达出来!

但不仅仅是90、95后的人,其实单有想法会表达也是不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缺少并且在不断完善个人的识别、认知和判断、执行的体系,即人格。所以最通俗的描述就是在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很多言行都是欠考虑或者错误的!但我们又都在以各种形式的长大,最终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格。

这里也很荣幸和一个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他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三个部分,“知我、真我、超我”。六个字把人生站在成长的角度上分成三个阶段,甚是精妙!

“知我”,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确实异教徒也有发现,很多人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其实对自己却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性格,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答不上来。

也有人其实不愿意承认对自己的一无所知,便会给自己扣上各种标签;或者又害怕掉队陷入孤独,便盲目的跟从何妥协,他们都误以为或者心不甘情情不愿的把环境告诉他们的结果当作自己想要的东西。

“真我”,做自己!在自我认知完成或者部分完成后,在已知的部分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那便是“真我”。那是一种很通透的感觉,不变扭,不自我矛盾,也不会后悔!因为按照自己的意志,对事物的判断就会产生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便不会盲从。

对于这点,异教徒感受很深。显然自己还没完成对自己的彻底认知,但是在已知的部分里享受自由的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快感!对于那些误以为对自己了解的人而言,其实勉为其难的接受和妥协,迟早会产生一些“内耗”,这对于异教徒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

“超我”,超越自我。在已有的认知部分之外,尝试突破自己!类似挑战自我的意思!可能是在意志力或者行动力上等各种纬度。

人格,虽然依稀是记得初中的课本里是出现过这个词语,但实际上对这个词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直到现在自己逐渐总结出来这么一个东西,也是写文章的时候查了百度,“哦!原来这就是人格!”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完善的认知判断体系,是人和人本质上的差异所在,它又落地到性格、三观、兴趣爱好等等。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慢慢从封闭到世界走出来,随着环境影响下的微妙变化,人和人的差异自然逐渐的产生了。只有通过思考和实践才能慢慢到完善和健全,它太过于抽象,但又真实存在。它的存在与否,对于每个社会个体自身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写在最后

事实上这篇文章似乎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达到位,以至于不得不回炉再造!因为出发点本来就有问题!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尚不足以来支撑这样的话题!自然而然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没法酣畅淋漓!其实对于一个未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从容”还只能仅仅是一个愿景。即使尝试着站在制高点去俯瞰众生,得出的答案可能还是片面的。就像此刻在思考,仅仅这几点做到了就真可以“从容”吗?

异教徒其实还是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毕竟阅历终究有限!另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分析真能完全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也表示怀疑!非要用方法论去总结和归纳人生,这似乎又将自己搬到了制高点上!毕竟人这东西终究会参杂感性,所以任何一个结论或者形容都可能有失妥当。

但最后的自我怀疑并不代表否定,因为这几个结论确实是感同身受的!“从容”,在异教徒的眼里是对一切事物理性的看待,对于任何一个选择或者决策都能做出最明智的判断,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不抱怨过去的积极态度!人们总是追求结果如何,但是理应也该思考如何让结果如愿。

anyway!终究还是将自己思考和总结的东西尝试着表达出来了!也很高兴现在的异教徒要比以前要更从容一些。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以前,但现在确实是一点点的在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