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笔者表达过一个观点,汽配B2B的未来需要找到品牌商、终端门店和平台自身,三者较为平衡的发展方式,尽可能规避掉饮鸩止渴的配件搬运事业,才有可能结束当前同质化的赔本买卖。当然,这并非是那些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更主要的还有产业上游,需要那些品牌商制造企业参与进来。
以汽配B2B交易规模占比最大的轮胎举例,众所周知,国内乘用车轮胎市场基本以海外品牌为主,当我们的国产手机开始崛起崭露头角的时候,而上亿的车主能叫出几个本土轮胎品牌?
这一定程度上也和本土轮胎品牌更侧重在外贸出口有关,以至于造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但是随着贸易摩擦频繁、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种种对于制造企业不可抗拒的原因,生存情况已经骤然恶化。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本土品牌有任何形式的创新和改变。
现在悬在这些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打价格战耗死
国产轮胎价格本来就不高,但竞争对手会把价格压得更低,质量当然没什么保证。因为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很多企业利润微薄,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结果只能通过降价保住市场份额,形成恶性循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依然粗制滥造,通过低价抢占市场,那只能是作死了。 - 劳动力成本压死
劳动力成本连年上升,很多轮胎企业面临着每年15%的工资上涨压力,却依然留不住员工。尤其现在很多“90后”更是不愿意进工厂,导致流水线上的工人以中年居多,缺少年轻、有文化的新人才注入,使得企业因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而后继无力。劳动力的显性和隐形成本急剧上升,很多轮胎企业已不堪重负。 - 环保不达标搞死
国家的环保督查越来越严,不达标一旦被查处便会被勒令立即整改。而整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用于自我提升,但不少企业仍然只选择“向钱看“,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被关停、倒闭也就成了迟早之事。 - 乱借贷被害死
轮胎企业在生产扩大中或者是在日常经营中,由于资本限制了发展的步伐,很多企业都会通过借贷来募集到资本。但是发展不如预期,最后因无力偿还而被借贷者催着还款,甚至告上法庭,列入失信名单。借贷就如火烧战船一样,害死了一些本来还算健康的企业。
以上各种花式死法的总结来自山东东营当地的轮胎业内人士,归根结底是企业转型患得患失造成的结果。笔者认为,虽然轮胎的品牌对于终端消费市场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消费决策因子,毕竟关系到安全问题。但本土品牌轮胎也经历了多年市场考验,并且在海外市场确实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那足以证明本土品牌轮胎在安全问题上是可以保障的,并且不足以成为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占比较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本土轮胎制造企业,显然只是汽车后市场里的冰山一角,那么其他配件生产企业和品牌商呢?本土企业理应借助地缘优势,更为活跃的参与各类模式创新,然而现状确实有些人让人大跌眼镜,让很多从业者痛心疾首。
但是笔者也非常有幸地发现了一道曙光,在山东青岛有一家以“一次换轮胎,终身免费换”为切入点的后市场互联网项目悄然上线,不但凸显了对于本土轮胎质量的自信,也是在用无声的行动表达“振兴民族品牌轮胎”的愿景;更重要的是在背后,重新再平衡了品牌商,终端门店和车主的利益;同时也将轮胎单一的商品属性,上升到了服务解决方案的层面,更加的站在车主的角度,不再是单纯的卖货。
据说,该项目的解决方案在山东轮胎圈内的影响堪称是丢了核弹,让不少正忙于和银行清算债务的轮胎企业家们都纷纷抽出时间来上门洽谈。这样的互联网项目正是站在产业转型需要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后市场的利益链,于品牌商、终端门店、车主而言都是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确实是汽车后市场的一道曙光。
结语
笔者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有幸在2012年进入汽车后市场至今,见证了诸多后市场企业的发展和衰败,也一直在期待能见证,有这么一家企业能真正的站出来,成为行业领袖。其实这个行业的特性如何?为什么那么难?这些问题已经有太多业内人士已经剖析的非常清晰彻底,但并不见得就能转化成解决方案。因为这个事业,仅仅只有生态内个别角色努力是不够用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的行业诟病和畸形产物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渐瓦解。
所以笔者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产业结合,共同努力去深耕汽车后市场,而不是各自为战,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