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心和笔者一起稍作驻足观察,不难发现当下的汽车后市场,依旧还是百花争鸣,好不热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热闹是透着萧条的,激昂中带着迷茫的。
中小玩家们早已哀鸿遍野,他们显然不再是主力军,死得早的或许坟头上的青草已经两米高。还没阵亡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融资环境已经越发恶劣,各种概念已经用尽,2VC策略早已被摸透,偏偏又遭遇银根紧缩,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不过这倒也便宜了一些新晋玩家,趁机收编阵亡企业的员工,HR们早早的就完成了全年的绩效。也有些新玩家,初生牛犊不怕虎,发展没多久已经和投资机构签上了对赌协议,仿佛有“拼多多”般的势头,希望不要成为第二个XX修车。
当然,巨头们是该入场了!去年两家巨头一前一后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还记忆犹新。现场富丽堂皇,豪车接送,场面气派倍有面子,豪言壮语也显得挺有决心,但业务发展进度却相距甚远。一家似乎已经杳无音信,另一家又是卖配件卖新车,又是卖系统,已经不是小步快跑的速度了。执行力确实是任何企业永恒的话题,差异之巨大也可见一斑。
过了大半年,马路对面的另一个巨头终于也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做出大手笔的操作,动作是慢了点,但总算是从襁褓中迈了出来。对比隔了几个路口的另一家巨头,虽然也在接连收购,但似乎依旧略显萌新。此时的焦虑并非来自公众号,而是top企业开始合并,再不行动怕是要死于襁褓之中。
至此,行业梯队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寡头依旧没有出现,可惜这并不能带来太多的幻想。各家都能说自己的数据美,潜力大,但是谁也说不清占了多少市场份额,谁也无法拍胸脯保证一些什么,也未必有人知道终极解决方案。因为后市场还是那个后市场,正如同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一直都不曾改变。
所以这些年下来除了鸡毛,留下来最多的还是从业者的感慨万千。
- 汽车后市场不是投机之地
后市场创业潮始于12年,兴于13年,发展至今已经第7个年头。期间热度都不曾衰退,以市场之巨大,无寡头,机会多之诱惑吸引不少创业者和资本不断入场。但是面对错综的价值链以及诸多行业要素的缺失和混乱、离散,真正能沉下心来着手改进行业,提升行业效率的企业并不多。
基本都是停留在商品流通环节,毕竟这是离现金最近的选择,倒也不难理解。但是仅仅就凭交易规模想证明企业在行业中的价值,而不去关注行业本身的效率,也不考虑为行业带去价值,就算天量的交易规模,也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行业壁垒。这样的投机意识并不在少数。
当然,典型的投机还有很多,就算2VC的行为也可以美化成为了更好的生存,更普遍的是期望能在这个行业快速收割,奔着每年融一轮大的,三年后直接上市。可惜7年过去了,昔日的传统巨头都未能占据多大的江山,更没见到任何新晋的寡头。人们只愿意接受希望看到的现实,而现在是不堪入目的。
所以要投机,不要选择汽车后市场,也是对这个行业最起码的尊敬。
- 需要更多的关注需求方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观察统计,目前在业内有一席之地的玩家基本都是经营后市场多年并且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企业,或者是本身就是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企业,而典型的行业后来者除非已经支付大量学费,不然基本已经淡出人们视线。这里有很大的原因是资本需要套现,不会给企业预留太多的时间用来深根细作,更重要的是这些后来者并没有沉下心来关注需求方以及行业本身。
这些现象无处不在,举例再提“卖货”。做汽配生意的企业,喜欢把汽配供应链说成是后市场的血液,但在给门店供血的时候,怕是没有考虑过门店的血型是否配对。
根据最近某调研机构的调研报告,线上采购至今依旧不超过三成,至于具体原因也非常清晰。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近几年已经开始意识到,并尝试着解决。不少企业并不是不擅长电商等各种信息化手段,却仅仅只是实现了线上可以购买配件,所以对于更多的终端而言,也仅仅只是多了一个可以选择的采购渠道,也绝不会是唯一的采购渠道。
虽然这里确实也有行业本身的一些诟病,但也确实未曾见到有任何企业站出来尝试着去解决。当然也有庆幸的一面,至少在当下的后市场,几乎是听不到任何与“颠覆”相近的词汇和论调,因为大家都发现了这个行业没有想象的容易,并且已经没法用水深水浅的字眼来描述。
想起有不少后市场企业的slogan是围绕服务车主和门店的,不知几年过去了,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初心?